牙疼背后暗藏风险,胡涛教授提醒:这些症状需警惕
牙疼背后暗藏风险,胡涛教授提醒:这些症状需警惕
近日,我院预防科主任胡涛教授做客CCTV-10《健康之路》栏目,提醒大家不要忽视牙疼这一看似平常的症状。他指出,牙疼不仅可能由常见的龋齿、牙周病引起,还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预警信号。
牙疼与心脏病的关联
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肌缺血,疼痛就可能放射至下颌表现为牙痛。例如心绞痛、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发作时,易出现心肌缺血,患者可能左侧胸部疼痛同时感受左侧牙齿疼痛。虽不常见,但需高度重视。而心脏病史患者牙痛可能诱发心脏疾病,因焦虑、紧张等情绪增加心脏负担,疼痛本身也导致应激反应。当出现牙痛症状时,大家应积极就医检查诊断,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在既往的病例中,就曾有患者因持续牙痛就诊,牙痛伴胸闷、心悸。牙医未发现牙齿病变,但是牙痛在活动后出现症状加重。在医生安排心电图和血液检查后,确诊为心源性牙痛。在经过心内科的治疗后牙痛、胸闷、心悸等症状缓解。这个病例就是在提示我们牙痛可能是心脏疾病的信号,发现后应及时就医检查。
那么,心源性的牙痛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1.疼痛剧烈且部位不确切。心源性牙痛往往表现为剧烈的突发疼痛,让患者难以忍受。这种疼痛部位不确切,不像普通牙痛那样能明确指出是哪一颗牙齿疼痛,而是常常多个牙齿同时感到疼痛,让人摸不着头脑。
2.合并其他症状。心源性牙痛通常会合并胸闷、胸痛或肩背痛等症状,这与普通牙痛有着明显的区别。当心脏出现问题时,产生的疼痛会放射至下颌、牙齿等部位,同时也会影响到周围的身体部位。例如,患者可能在感到牙痛的同时,还会出现左前胸疼痛、心悸等心脏症状。这种合并症状的出现,提醒着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在牙齿上,而要考虑到心脏疾病的可能性。
3.特定情况下发作。劳累或情绪激动常会诱发心源性牙痛。当患者进行体力活动或者处于情绪紧张的状态时,心脏的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心肌缺血等问题,从而导致牙痛发作。与之相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以缓解牙痛症状。这是因为硝酸甘油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心脏的供血情况,从而减轻疼痛。而牙科治疗对于心源性牙痛则是无效的,因为其根本原因并非牙齿本身的病变。
了解心源性牙痛之后,我们遇到这种症状后该如何应对呢?总结起来就是这十二个字“提高警惕,重视牙痛,及时就医”。
有冠心病史或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一旦出现牙痛症状,必须高度警惕心源性牙痛的可能性,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液检查等,以确定牙痛是否与心脏疾病有关。如果是心源性牙痛,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在等待就医的过程中,患者应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可以尝试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看是否能缓解牙痛症状,但这只是临时措施,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和治疗。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该提高对心源性牙痛的认识,不要仅仅将牙痛视为口腔问题。如果患者曾经有过心脏病史,或者有心血管高危因素,那么在出现牙痛时,要第一时间想到可能是心脏疾病引起的,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总之,对于有冠心病史或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来说,牙痛可能不仅仅是牙齿的问题,而是心脏发出的警报。重视牙痛症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与治疗,是保护心脏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牙周病与全身性疾病的关系
牙周病是由细菌侵袭牙周组织引起的,不仅会导致牙龈萎缩、发炎,严重时还会造成牙齿脱落。更令人担忧的是,牙周病的影响远不止于此。研究表明,牙周病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存在密切关联。
心血管疾病:随着牙周病细菌感染加剧,细菌毒素可能在刷牙或咀嚼时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菌血症。长期菌血症会刺激血管管壁,增加堵塞风险。研究显示,牙周病程度与体内发炎物质数量显著相关,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心血管疾病风险随之增加。
糖尿病:牙周病与糖尿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糖尿病会影响身体的发炎指数,导致更多牙龈发炎和齿槽骨萎缩;另一方面,牙周病会影响胰岛素作用,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难。血糖失控的患者往往会有更严重的牙龈萎缩和骨流失。
如何预防和应对
1.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治疗牙周病等口腔问题。
2.关注心脏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
3.有心血管疾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一旦出现牙痛,应警惕心源性牙痛的可能,及时就医。
4.牙周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同时控制好血糖等全身指标,防止病情恶化。
牙疼看似平常,却可能暗藏风险。胡涛教授提醒大家,当牙疼伴随胸闷、心悸等症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通过关注口腔健康,我们不仅能保护牙齿,还能守护全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