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指数型债基成投资新宠?规模破万亿背后的逻辑
被动指数型债基成投资新宠?规模破万亿背后的逻辑
2024年,被动型债基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三季度末,被动债基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864.65亿元,较年初增长3066.33亿元,增幅高达39.32%。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债券市场投资理念的深刻变化。
低成本高透明,被动债基优势凸显
被动型债基,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特定债券指数为跟踪目标的基金产品。其核心优势在于“被动管理”,通过复制并跟踪选定的债券指数,力求实现与标的指数相似的风险收益特征。相比主动管理型基金,被动债基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低费率:被动债基的管理费和托管费通常显著低于主动管理型基金。在低利率环境下,这一成本优势尤为突出。
- 高透明度:被动债基的持仓明确且定期公开,投资者可以清楚了解基金的投资组合,便于把握基金运作情况。
- 分散投资:通过投资于多只债券,被动债基能够有效降低单一债券风险对整体组合的影响,实现风险分散。
2024年:被动债基的丰收之年
2024年,被动债基不仅在规模上实现突破,在业绩表现上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全市场3767只债基中,取得正收益的产品占比高达99%,共有3738只。其中,44只基金收益率在10%以上,1331只债基收益率在5%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只被动债基在业绩排名中名列前茅。例如,鹏扬中债30年期国债ETF以21.41%的年内回报暂居债基业绩榜首,光大中高等级和工银瑞盈则分别以21.03%和20.7%的回报率紧随其后。
主动VS被动:谁主沉浮?
在低利率环境下,主动管理型债基的超额收益获取难度日益增加。相比之下,被动债基凭借其透明度高、风格稳定、风险分散等优势,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青睐。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债券型基金中,被动型债基占比已超过40%,且近年来增速远超主动型债基。在国内市场,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理念的成熟,被动债基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2025年,在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预期下,债市仍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被动债基凭借其稳定的投资策略和相对稳定的回报,在市场上有望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当然,被动债基也并非完美无缺。其相对缺乏灵活性,难以及时调整投资组合,无法满足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选择被动债基时,仍需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投资。
总体而言,被动型债基凭借其低成本、高透明度和分散化的特性,在追求稳健回报的投资者中备受青睐,并有望在未来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被动债基已成为不少投资者的新宠,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