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罗城古镇:一座承载多元文化的"诺亚方舟"
乐山罗城古镇:一座承载多元文化的"诺亚方舟"
在四川乐山的群山之巅,有一座被誉为"中国的诺亚方舟"的古镇,它就是罗城古镇。这座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的古镇,以其独特的船形布局闻名于世,被誉为"山顶一只船、云中一把梭"。
罗城古镇位于犍为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8千米。镇域北与井研县马踏镇接壤,东北与荣县留佳镇、东佳镇为邻,总面积146平方千米。罗城镇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煤、盐、石灰石、铁、石英砂、陶土、白瓷泥(高岭土)等。
罗城古镇的建筑布局别具一格,主街呈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形如织布的梭子。从高处俯视,整个古镇宛如一艘搁置在山顶的大船。街道两侧的凉厅子(长廊)采用四川民居传统的穿逗木构架形式,中间人行道全用青石板铺地,贯穿全镇。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兼具实用功能,让人们在凉厅内喝茶、看戏、集会、贸易时,能够风雨无阻。
古镇内保存着众多历史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宫四庙。五宫包括禹王宫、南华宫、万寿宫、文武宫(文昌宫)、三圣宫,四庙则有川主庙、灵官庙、星鑫庙、肖公庙。这些古建筑见证了古镇的繁华历史,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南华宫(广东会馆)门前的一对2米多高的雌雄石狮,被誉为"西南第一石狮"。
罗城古镇不仅是汉族聚居地,还融合了回、彝、满、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镇内建有清真寺和天主教堂,体现了不同民族和谐共处的景象。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罗城古镇成为研究川南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罗城古镇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古镇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投资1.2亿元进行旅游开发。古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乡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四川省安全社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镇"。此外,镇内建成了3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室,26个村(社区)分别建立了图书室,配备了健身器材,成立了老年协会。
罗城古镇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居住地。截至2022年底,罗城镇户籍人口总人口6.9万人,常住人口4.2万人,集镇人口2.1万人,以汉族为主,有少数回族。镇内有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3所,幼儿园6所,其中公办2所、民办4所。镇内有中心卫生院1所,甲等村卫生一室22个,甲等村卫生二室21个,民营医院1家。
罗城镇的农业发展以"产业强镇"为目标,发展茶叶、柑橘、水产等特色产业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镇茶叶种植规模5000余亩,打造面积3500余亩的"凉厅子茶旅融合产业园区"和凉厅子"万顷茶浪"示范带。连片发展优质柑橘,种植柑橘4万余亩,成立柑橘协会和专业合作联合社,注册"金石井柑橘"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市知名商标1个,荣获"四川省十佳绿色有机乡镇"、"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等称号。发展特色水产养殖8000余亩,荣获农业农村部"优质水产示范场"称号。
罗城镇依托"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晚熟柑橘,完成品种改良,全镇柑橘种植面积4.5万亩,实现"金石井柑橘"品牌效应提档升级,形成"罗城古镇—铁山湖—凉厅子产业园—铁山观音阁—金石井柑橘"农旅融合示范带。完成大同村、金井村2020年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奖补资金的项目实施工作。创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1个,市级示范村2个。
文旅产业以"文旅立镇、文旅兴镇"为目标,成功创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投资1.2亿元的罗城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和罗城文旅小镇提升工程顺利完工,"同舟共济"罗城文旅品牌日益突显。10余个中央、省、市媒体、剧组来到罗城,相继拍摄《地理中国》《记住乡愁》《话说长江》《舌尖上的中国》等专题片和《人怕出名猪怕壮》《午夜慢车》等电视影视剧,进一步增加了罗城古镇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麒麟灯"、"蔡氏武术",建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创作《犍为姑娘》等文旅题材歌曲4首,获得5项国家级荣誉。依托民俗、民族、饮食、建筑等罗城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举办花季之旅、柑橘文化旅游节等特色主题活动80余场次,吸引央视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罗城古镇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居住地。镇内有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3所,幼儿园6所,其中公办2所、民办4所。镇内有中心卫生院1所,甲等村卫生一室22个,甲等村卫生二室21个,民营医院1家。
罗城古镇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这里不仅是了解川南古镇生活的一个窗口,更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乐山,不妨花上一天时间,漫步在罗城古镇的船形街上,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历史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