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簸箕粉:疍家文化的百年传承
南宁簸箕粉:疍家文化的百年传承
南宁簸箕粉,这道被列入广西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南宁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道简单的食物,更承载着南宁的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
历史渊源:疍家文化的传承
簸箕粉,又称粉虫,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时期,原为南宁邕江疍家和民间节庆祭祀的传统食品。疍家人,这个在水上生活的特殊族群,将簸箕粉作为逢年过节的必备美食。据南宁晚报报道,粉虫的制作技艺已传承百年,最早由南宁水街的疍家人发展而来。
南宁有首民谣这样唱道:“米虫搓开两头尖,中间藏宝千万年。有了螺丝有后代,代代齐齐祭祖先。”这句民谣形象地描述了簸箕粉的形状和寓意。簸箕粉两头尖尖,中间呈圆形,形似元宝,象征着财源广进、食福食禄。在疍家文化中,簸箕粉还承载着繁衍后代、家族兴旺的美好祝愿。
独特的制作工艺
簸箕粉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选用优质陈米,浸泡6小时后磨成粉,揉成粉团。然后将粉团放在竹簸箕上搓成两头尖、中间圆形的形状,形似虫子,这也是“粉虫”名称的由来。搓好的粉虫需要再次蒸制一个小时,最后根据不同的食用方式,可以凉拌或煸炒。
第四代传承人周丽娜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良。她将传统的单一白色粉虫,通过添加红蓝草汁、密蒙花汁、艾草汁、紫薯汁等天然色素,制作出色彩斑斓的粉虫,不仅美观,还增添了不同的养生功效。在搭配的小料上,周丽娜也进行了创新,除了传统的酱油、香油外,还加入了黄皮酱、肉末、酱菜、豆芽、花生等,使粉虫的味道更加丰富。
文化内涵与民俗意义
在南宁的民俗文化中,簸箕粉扮演着重要角色。春节食用簸箕粉,寓意日进斗金、人丁兴旺;婚事中食用,则寓意早生贵子。如果家里有孩子出生,家宴上摆上粉虫表示生了男孩,配上糍粑表示生女孩,而油条则象征着双胞胎。
簸箕粉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见证了南宁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着南宁人的集体记忆。在水街,黄阿婆粉虫作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从最初的两分钱一碟,发展成为南宁知名的美食品牌,见证了南宁的百年沧桑。
推荐品尝与食用方式
要品尝最地道的簸箕粉,推荐前往黄阿婆粉虫店。作为南宁簸箕粉的代表性传承单位,这里保持着最传统的制作工艺。粉虫的食用方式多样,年轻人多喜欢酸辣口味的老友炒粉虫,而老年人和小孩则更适合猪肉、牛肉煸炒的版本。粉虫软糯爽滑,搭配特制的酱料,口感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南宁簸箕粉,这道承载着疍家文化记忆、凝聚着南宁人智慧的传统美食,如今已成为南宁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和文化传承。在品尝簸箕粉的同时,我们也在品味南宁这座城市的历史与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