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家详解:骨折康复期最佳锻炼方法
骨科专家详解:骨折康复期最佳锻炼方法
“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句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道出了骨折康复所需的大致时间。据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创伤组负责人王旭凯教授介绍,这一说法确有科学依据。虽然骨折愈合时间因人而异,但大多数情况下,骨折恢复确实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那么,在这漫长的康复期间,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来加速恢复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骨科专家的建议。
康复锻炼的基本原则
骨折康复锻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强调,康复锻炼应遵循以下几点:
循序渐进:随着骨折部位稳固程度的增加,活动范围应由小渐大,活动次数由少至多,活动强度由弱到强。但自我不能感到太疲劳,骨折处不能发生疼痛明显加重。
以恢复原有功能为中心:上肢各种活动要以增加手的握力为重点,下肢以增强其负重、步行能力为重点。
不能影响骨折固定稳定性:各种功能锻炼动作和方式均不能影响骨折固定的稳定性。
医患密切配合:在医院康复或在家庭中疗养,医患之间都要常通信息,密切配合。尤其是患者要树立持久战思想,既不必心情太急,又不能消极不练,要主动取得医务人员的科学指导。
不同阶段的康复重点
骨折康复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每个阶段的康复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
初期(1-2周)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控制肿胀和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患者需要进行局部制动休息,避免过早活动和负重。同时,要积极进行周围肌肉的绷紧舒张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中期(3-8周)
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连接,患者可以开始进行关节活动练习。保持关节活动性,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在骨折部位附近的关节进行轻柔的伸展和屈曲活动,如手腕旋转、脚踝屈伸运动等。这些活动应该是无痛的,避免对骨折部位造成压力。
后期(8周以后)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患者可以开始进行肌力和耐力训练。使用弹力带或轻重量哑铃进行抗阻练习,如手臂的弯举、腿部的抬举等。这些练习应该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进行,且动作要缓慢、控制。
具体锻炼方法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主要加强股四头肌肌肉力量,促进下肢静脉淋巴回流,防止股四头肌出现萎缩,导致下肢活动不利。患者可以选择仰卧位,使股四头肌进行紧绷动作,可以观察到大腿前侧肌肉有明显收缩,可以每日进行2-3次,每次重复40-50次。
踝泵运动
主要是指踝关节及足趾的主动关节活动,要求以屈伸、旋转等方向的主动活动为主,尽量做到全幅运动,每次可以进行40-50次,每次保持10-20min的运动时间。
直腿抬高训练
在不加重下肢关节疼痛的情况下,进行患者仰卧位,屈髋、伸膝做直腿抬高,抬高过程中,膝关节尽量保持伸直,有助于增加股四头肌肉的力量。
关节松动术
关节松动技术可有效的恢复所失去的关节内动作而不对关节软骨造成创伤或压迫骨折部位。开始于温和的牵拉,在可以预见关节反应后逐渐增进强度。
牵拉肌肉
于固定期后使用固定-放松与主动-收缩技术,强度可以视病患的耐受性而控制。监测收缩力度是很重要的,并且直到影像学证实骨折愈合之前,不适合在超出骨折部位应用阻力或牵拉力,以避免在骨折部位形成弯曲力。
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
疼痛控制:疼痛可以导致患者心情烦躁、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疾病,亦可导致活动受限、肌肉菱缩、关节功能障碍等器质性疾病。通常在康复过程中,做到无痛最好,轻微的患者可以耐受的疼痛亦可,切不可以有剧烈疼痛。
科学护理:注意对患处固定不要太紧,骨折患者在术后经过整复和固定以后,一定要特别注意观察石膏或者是夹板固定得会不会太紧。如果患者发现骨折部位的远端出现血运障碍,也就是手脚出现肿胀严重或者是皮肤发紫的现象。那么,患者一定要应及时告知医生,请医生进行处理。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枕头垫起骨折的肢体,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血液的循环,从而防止骨折部位过度肿胀。
健康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骨折术后的康复非常重要。合理的饮食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肌肉的恢复。但同时要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和糖分。
定期复查:在康复期间,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回医院复查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确保骨骼正常愈合,没有出现并发症,并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调适:在康复护理过程中,患者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和乐观的态度。康复过程也是身体和心灵同步恢复的过程,患者的乐观和积极配合十分关键。要勇敢面对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后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要对康复进程有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护士工作,减少恐惧心理,勇敢面对一切现实。
骨折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从而加速骨折愈合过程。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康复计划,坚持锻炼,早日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