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教你如何科学管理高血压
钟南山院士教你如何科学管理高血压
“80后”钟南山院士依然活跃在医疗和科研一线,他的健康秘诀是什么?在一次公开授课中,钟南山院士分享了他的健康管理理念:“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呼吸疾病防治研究的方向,要以健康为中心代替以治疗为中心。” 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对于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管理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血压管理:从生活方式到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我国目前有超过2.45亿高血压患者,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高血压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在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共同努力。
生活方式调整:高血压管理的基础
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降低血压。例如,肥胖者如果减重10公斤,收缩压可以降低5-20毫米汞柱;每日食盐摄入减少到6克以下,收缩压可以下降2-8毫米汞柱。因此,以下几点生活方式的建议值得每位高血压患者重视:
-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控制体重:保持BMI在18.5-23.9之间
- 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过量酒精对血管的损害
- 心理平衡: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药物治疗: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手段
并非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需要立即服用降压药。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危险分层,高危患者需要立即开始药物治疗,中低危患者则需要先进行1-3个月的生活方式调整,如果血压仍未达标再开始药物治疗。
一旦开始药物治疗,患者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 遵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 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 注意药物副作用: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 联合用药: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血压监测:高血压管理的关键环节
准确的血压监测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新版指南强调,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均可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其中,家庭血压监测因其便捷性和经济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何正确使用血压计
选择合适的血压计是监测血压的第一步。根据新版指南,推荐使用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不建议使用水银血压计。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测量前准备:静坐休息5分钟,避免运动、吸烟和饮用咖啡
- 袖带位置: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松紧以能插入1-2根手指为宜
- 测量姿势:坐位,上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 测量时间: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建议早晚各一次
- 记录数据:详细记录每次测量结果,便于医生参考
血压监测的注意事项
- 避免白大衣高血压:部分患者在医院测量血压时会因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家庭监测更为准确
- 注意血压波动: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应及时就医
- 定期校准血压计: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科学管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之路
高血压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钟南山院士曾说过:“每个高血压个体都不一样,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日常监测血压,采取个体化原则进行降压治疗。”
新版指南建议,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应低于140/90毫米汞柱,年轻患者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但具体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并发症等情况个体化设定。
高血压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家庭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和定期监测血压,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正如钟南山院士所倡导的,以健康为中心,重视预防和早期干预,才能真正实现高血压的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