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园:南京园林界的“颜值担当”
瞻园:南京园林界的“颜值担当”
瞻园,这座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以其6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园林艺术,成为了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景观。作为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的府邸花园,瞻园见证了从明初到现代的沧桑变迁,如今更以其精妙的园林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历史沿革:六百年的沧桑变迁
瞻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最初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据明末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记载,园内“逶迤曲折,叠磴危峦,古木奇卉”,展现了明代园林的宏丽与精致。清代顺治年间,瞻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皇帝南巡时曾亲临此园,并赐额“瞻园”,足见其在清代园林中的地位。
然而,瞻园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太平天国时期,瞻园曾被用作王府和衙署,后在战乱中毁于兵燹。直到1958年,南京市开始重修瞻园,使用了1800吨太湖石,使这座历经沧桑的园林重现生机。1985年,国家旅游局拨款250万元,对瞻园进行第二期扩建,新增园林面积近4000平方米,使瞻园的景观更加丰富和完善。
园林特色:假山理水的绝妙之作
瞻园的园林艺术以假山著称,全园面积虽仅八亩,但假山就占了3.7亩。园内布局简洁开朗,主厅静妙堂居中,三面山水环抱,东面曲廊庭院,四向皆景。西半部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园内古建筑有一览阁、花篮厅、致爽轩、迎翠轩及曲折环绕的回廊。
瞻园的假山设计堪称一绝。北假山陡峭雄峙,西假山蜿蜒连绵,而南假山更是被誉为现代叠山的佳作。这些假山不仅形态各异,更融合了多位画家的画风,如阎次平、倪瓒、马远、黄公望等,通过山池形态和细部叠石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除了假山,瞻园的水景也别具匠心。南、北依山各有池水一泓,之间以山溪相连,理水聚散有致。静妙堂位于主园中部,三面环水,一面依陆,堂之南北各有一座假山,水是相通的,西边假山上还有岁寒亭一座。这种山水相依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得山而幽,得水而活”的造园理念。
文化价值:画意营造的典范
瞻园的园林设计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20世纪50-60年代,著名园林学家刘敦桢主持瞻园的整修设计,将“画意营造”的理念融入园林实践。北假山整修参考了画家阎次平的小斧劈皴和倪瓒的折带皴,南假山设计融合了马远和黄公望的画风,西假山溪涧叠石则采用黄公望的披麻皴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瞻园的假山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境。
园内还珍藏有众多奇石古树,如仙人峰、缔云峰、友松石等,这些奇石不仅是江南园林山石的珍品,更体现了中国园林“石为园之骨”的设计理念。此外,瞻园的观鱼亭入口处还有一块著名的“虎”字碑,这块碑宽约两尺,高一米半,碑上的虎字乃一笔挥就一气呵成,字是虎,形也似虎,仿佛一只猛虎在咆哮,是瞻园的“镇园之宝”。
游览体验:最佳观赏路线
瞻园的游览路线设计巧妙,游客可以从东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对面的照壁,照壁前是太平天国起义浮雕。进门正中是一尊洪秀全半身铜像,院中两边排列着当年太平天国用过的大炮。二进大厅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匾额,主要陈列文物有天父上帝玉玺、天王皇袍、忠王金冠、大旗、宝剑、石槽等300多件,总陈列面积约1200平方米。该馆现已收集到太平天国文物1600余件,其中有42件一级文物。
西半部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园内古建筑有一览阁、花篮厅、致爽轩、迎翠轩及曲折环绕的回廊,这些建筑和回廊把整个瞻园分成5个小庭院和一个主园。静妙堂位于主园中部,三面环水,一面依陆,堂之南北各有一座假山,水是相通的,西边假山上还有岁寒亭一座。园虽不大,却颇具特色,是江南名园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冬季,瞻园的腊梅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腊梅与古建相互映衬,白墙、黛瓦、黄蕊,色彩碰撞出绝美的画卷,彰显着古园独有的韵味。游客可以在园内漫步,欣赏腊梅的千姿百态,感受古园限定的浪漫。
结语:南京园林界的“颜值担当”
瞻园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南京园林界的“颜值担当”。作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瞻园不仅展现了明代园林的精妙技艺,更融合了清代和现代的园林艺术精华,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特色。无论是假山、水池、建筑还是植物景观,瞻园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追求。
如今的瞻园,不仅是游客感受南京园林之美的绝佳去处,更是一座活着的园林艺术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南京,不妨走进瞻园,细细品味这座历经600年沧桑的园林,感受那份独特的江南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