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复婚,财产归属大揭秘!
离婚后复婚,财产归属大揭秘!
复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不仅涉及感情的修复,还关系到财产的重新安排。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复婚后的财产归属问题需要夫妻双方明确界定,以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复婚后财产归属的相关法律知识,并提供实用的建议。
复婚后财产归属的基本原则
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和第1063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如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而一方的婚前财产、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等,则属于个人财产。
复婚后,夫妻双方的财产归属同样遵循这一原则。但是,由于复婚前可能存在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约定,因此在处理复婚后的财产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具有法律约束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70条的规定,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后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如果没有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法院将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复婚后未对财产重新约定的,仍按原离婚协议执行。例如,在北京的一起案例中,王某1与王某2为解除婚姻关系,于2018年7月12日签订《离婚协议书》一份;2019年7月30日原、被告登记结婚。2019年12月9日双方再次协议离婚,并签署《离婚协议书》一份。法院认为:离婚协议是夫妻双方就解除婚姻关系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达成的一致意见。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具有附随性,离婚行为生效,附随的财产分割条款一并生效,对协议双方产生拘束力。
复婚后财产协议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复婚后因财产问题产生纠纷,建议夫妻双方在复婚时签订详细的财产协议。财产协议可以明确约定哪些财产属于个人财产,哪些属于共同财产,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如再次离婚)如何进行财产分割。
财产协议的签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必须基于双方自愿原则,不能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 协议内容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 双方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如实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
婚前财产公证的具体操作
婚前财产公证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明确界定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的范围,避免未来发生纠纷。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准备相关材料:包括个人身份证明(如身份证、户口簿)、未婚证明或结婚证、财产所有权证明(如房产证、购车合同及发票)等
双方共同到公证处提出申请:婚前财产公证必须由双方亲自办理,不能委托他人代理
填写公证申请表格:详细列明双方的基本信息、婚姻状况、财产清单及债务清单等
公证员审核材料:公证员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确保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签署协议书:双方在公证员的见证下签署婚前财产协议书
领取公证书:完成公证程序后,双方可以领取婚前财产公证书
实际案例分析
在江西赣州的一起案例中,齐先生与陈女士为取得购房资格而协议离婚,但未对夫妻财产进行分割。离婚后,双方继续共同生活并经营广告业务。后来,陈女士购买福利彩票中得500万元大奖,却未告知齐先生。最终,法院判决陈女士向齐先生支付200万元。
这个案例说明,即使在复婚或同居关系中,财产归属问题也必须明确界定。否则,一旦发生纠纷,可能会导致复杂的法律争议。
总结
复婚后财产归属问题需要夫妻双方高度重视。建议在复婚前就财产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并签订详细的财产协议。必要时,可以办理婚前财产公证,以确保个人财产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同时,也要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如实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共同维护家庭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