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兴谈女性快乐观:爱自己是根本
黄佳兴谈女性快乐观:爱自己是根本
台湾著名演说家黄佳兴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分享了他对女性快乐观的看法。他认为,无论单身还是已婚,女性追求幸福的关键在于学会爱自己。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可并关爱自己,才能更好地传递爱给身边的人,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这一观点在心理学研究和现实生活中都得到了印证。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团队在《社会心理学与人格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显示,单身女性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单身男性。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现代女性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独立,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依赖于伴侣的支持。
在热播剧《小巷人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令人印象深刻:“你只能爱他人,若你首先不爱自己。”这句话道出了剧中人物宋莹的人生哲学。宋莹虽然学历不高,外貌平平,却活得潇潇洒洒。她敢于为自己的快乐而追求,比如撇下老公孩子一个人去下馆子,经济不宽裕时还会为自己订一瓶牛奶。她的所有选择都在向世人宣告:她值得拥有一切美好。
反观剧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黄玲,她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她是个好妻子、好母亲,但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需求与爱好。渐渐地,她的存在感消失在家庭的琐碎之中,被忽视得无处可去。这样的角色设置实际上引发了对于女性角色定位的思考,正如心理学家麦基所说:“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在家庭中经常将自己置于次要位置,甚至形成了“要先照顾别人”的思维模式。久而久之,她们在家庭中的价值感逐渐减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家人习惯了她们的无条件付出,却忘记了她们也是有需求和希望的人。因此,许多人在情感中逐渐感到失落,甚至被自己的无私行为所窒息。
幸福心理学家周梵曾说:“你生命中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你不够爱自己。”那些看似高尚的牺牲,其实往往会带来反效果。过度无私只会让关系变得不健康,最终两者都可能受到伤害。为了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女性应该坚守自己的底线,适度“自私”。这样,才能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活出自我。
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母女关系的呈现摆脱了传统的苦难叙事。年轻的李焕英剥离了妻子、母亲的客体身份,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是一种并未受到社会“大他者”影响的、更符合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和自我发展要求的“理想镜像”。她默许女儿介入自己的生活,是在向女儿展示这种“理想镜像”的幸福与无悔,使女儿最终选择尊重并认同母亲的选择,达成了南希·弗莱迪在《我母亲/我自己》中提出的“真正健康的母女之爱”。
在《热辣滚烫》中,杜乐莹通过学习拳击和参加比赛,完成了从“理念我”到“镜像我”再到“社会我”的主体建构过程。她学会了关注自己的情绪,不再向外诉求,而是专注自己,最终敢于表达之前不敢说的真实想法。这种自我对话和自我探索,展现了女性在追求自我认同过程中的成长与转变。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爱自己呢?英国作家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指出,女性要成为自己,所面临的世俗压力和家庭束缚。她告诉女性唯有向内求,坚定地做自己不被社会定义,对自己最好的呵护,就是用尽全力去偏爱自己。这种偏爱包括三个方面:偏爱自己的财富,即追求经济独立;偏爱自己的成长,不被婚姻束缚;偏爱自己的快乐,学会讨好自己。
在小红书上,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把自己重养一遍,养得独立又清醒,养得平静而坚定,养得丰盈且知足。”另一位网友则写道:“无需迎合任何人,做一个努力又内心足够强大的人,在好好爱自己这件事情上,希望我们都能拿满分。”
爱自己不是自私,而是智慧。它意味着在追求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关爱他人。正如黄佳兴所说,女性更倾向于通过表达温暖、感恩等亲社会情绪来获得幸福感,而这些情感的表达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女性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只有当自己内心丰盈,才能真正给予他人温暖和关爱。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意识到,幸福并不完全依赖于伴侣的存在,独立和个人成长也同样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幸福并不完全依赖于伴侣的存在,独立和个人成长也同样重要。这种观念的转变,正在为女性带来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和更加丰富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