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口碑两极分化:视觉震撼与剧情争议并存
《蛟龙行动》口碑两极分化:视觉震撼与剧情争议并存
《蛟龙行动》在2025年春节档上映后,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这部由林超贤执导的军事动作片,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不仅在制作规模上全面升级,更首次将视角聚焦于深海潜艇作战这一全新领域。然而,这部备受期待的作品却在口碑和票房上遭遇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精良制作与震撼场面:视觉盛宴的极致呈现
影片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精良的制作水准和震撼的视觉效果。为了真实还原潜艇内部结构,剧组耗时17000小时,按照1:1比例打造了四艘核潜艇模型。其中,“龙鲸号”潜艇长达120米,内部细节精细到仪表盘的每一个螺丝钉都力求真实。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潜艇环境中,体验到深海作战的紧张氛围。
影片中的动作场面设计精良,无论是深海油田营救、潜艇遇险,还是与敌艇的深海对决,每一场战斗都让人血脉喷张。特别是影片中展示的鱼雷攻击场景,精准命中目标的瞬间,让IMAX厅的观众自发鼓掌。这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正是大银幕观影的独特魅力所在。
演员表现:全员拼尽全力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是一大亮点。黄轩饰演的蛟龙小队队长孟闯展现了出色的领导力和战斗技巧;于适在片中饰演突击手韩骁,其硬朗的身手和坚毅的眼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杜江饰演的爆破手徐宏在本片中伤愈复出,展现了特种兵的坚韧精神;蒋璐霞饰演的佟莉作为唯一的女性蛟龙队员,其英勇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为了呈现最真实的效果,演员们接受了严苛的军事训练。在零下十度的天气里,导演林超贤坚持水下拍摄长达二十天;女演员蒋璐霞即使在生理期也坚持在冰冷的水中拍摄,一度因憋气训练而昏迷。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影片的每一个动作场面都显得格外真实和震撼。
剧情与主旋律:引发争议的焦点
尽管影片在制作和演员表现上获得了广泛好评,但其剧情和主旋律表达却引发了争议。有观众认为,影片的多线叙事结构虽然复杂,但部分情节处理得略显生硬,导致整体节奏不够流畅。此外,影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和主旋律表达,让一些观众感到不适,认为过于说教。
票房困境:排片不足与激烈竞争
截至发稿前,《蛟龙行动》累计票房1.9亿元,观影人次360万。虽然这一成绩在普通影片中已属不错,但在春节档的激烈竞争中显得有些黯然失色。影片首日票房7400万元,随后逐日下滑,排片占比更是持续低迷,仅6.7%,黄金场次占比更低至4.2%。
影片的票房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春节档激烈的竞争环境。《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过30%的排片占比和13亿元的票房遥遥领先,其他几部影片也各有优势。此外,影片在预售期采取的“保密”策略反而影响了宣传效果,加上疑似遭遇豆瓣水军恶意打压,使得影片在口碑传播上处于劣势。
结语: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尽管《蛟龙行动》在口碑和票房上遭遇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但作为中国首部潜艇题材电影,其探索精神和制作水准值得肯定。影片不仅展现了中国海军的实力,更通过精良的制作团队和演员的出色表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虽然影片在剧情和表达方式上还有提升空间,但其在军事动作片领域的探索,无疑为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