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对今天的启示
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对今天的启示
1985年9月22日,一个看似平常的周日,纽约广场饭店迎来了一场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秘密会议。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五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齐聚一堂,经过数小时的磋商,最终达成了著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是通过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贬值,从而改善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具体来说,协议要求各国调整其汇率政策,特别是日本和德国,需要采取措施使其货币升值。日本和德国同意通过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推动日元和德国马克的升值。
协议签署后,五国立即开始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大规模干预。美元汇率迅速下跌,日元和德国马克的汇率则大幅上升。在协议签署后的两年内,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下跌到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贬值幅度接近50%。
然而,广场协议的实施效果并不完全如预期。虽然美元贬值确实改善了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经济来说,日元的大幅升值导致了出口竞争力下降,经济增长放缓,最终引发了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
日元升值与泡沫经济
日元的快速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日元升值导致国外生产资料相对便宜,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日本一部分生产性资本流向国外,1985-1990年对外直接投资增加超过6倍,达480亿美元。此外,升值导致日本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外需减弱,出口增速低于进口增速,贸易差额在此期间由10.9万亿日元缩减至7.6万亿日元。国内的出口导向性企业受到打击,产品积压,生产性投资减少。
为了应对经济衰退,日本央行采取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1986年到1987年,日本央行连续5次降息,将基准利率从5%降至2.5%的历史低点。这一举措虽然暂时刺激了经济,但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大量流动性涌入房地产和股市,推动资产价格泡沫迅速膨胀。1985-1990年间,日本全国平均商用房价翻了3倍;股市的表现更加直观,日本股指在这几年间翻了将近四倍。股价一涨,日本公司就凭借着自己雄霸全球的估值开始到全世界买地、买公司。
然而,泡沫终究是要破裂的。1991年,日本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资产泡沫先后破裂,日本经济迅速陷入衰退,内需萎靡。更可怕的是,日本经济陷入了通货紧缩的泥潭,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银行坏账激增至110万亿日元,占GDP的20%以上。尽管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20年的停滞期,这段时期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
对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启示
当前,人民币正面临着与当年日元相似的升值压力。2025年初,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跌破7.3关口,呈现震荡趋势。从外部环境来看,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可能会显著抬升美国通胀预期,降低美联储降息幅度与节奏,美元利率、汇率将持续在高位盘整,这会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与汇率继续承压。
但是,与当年的日本相比,中国有着不同的经济结构和政策空间。首先,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更强。其次,中国在汇率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工具和经验,能够有效应对市场波动。此外,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过度升值可能带来的风险,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
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一是我国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更加注重时、度、效,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为人民币汇率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我国拥有丰富的汇率管理工具,能够有效应对市场波动。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过度升值可能带来的风险。过度升值不仅会影响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还可能导致热钱大量流入,引发资产泡沫。因此,保持汇率的适度灵活性,对冲击做出及时反应,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结语
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货币升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政策工具等多重因素。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同时,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时保持谨慎,既要应对短期的市场波动,又要考虑长期的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