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炒饭:从皇家御膳到非遗美食
扬州炒饭:从皇家御膳到非遗美食
扬州炒饭,这道流传千年的美食,其背后竟然藏着一段皇家秘史。据史料记载,这道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与这位争议帝王有着不解之缘。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曾多次巡幸扬州。相传,在一次巡游过程中,御厨为了满足皇帝的口味,将多种珍贵食材与米饭炒制在一起,创造出了一道色泽金黄、味道鲜美的炒饭。这便是扬州炒饭的雏形。
这道源自皇家的美食,其制作工艺之讲究,选料之精细,无不体现了皇家饮食文化的极致追求。正宗的扬州炒饭,主料选用隔夜的籼米饭,搭配鲜鸡蛋、水发海参、熟鸡腿肉、中国火腿肉、水发干贝、上浆湖虾仁、水发花菇、净鲜笋、青豌豆等丰富配料。每一种食材都经过精心处理:虾仁需要腌制上浆,各种配料要切成均匀的小丁并焯水处理,鸡蛋则要打散后快速炒成细碎的蛋花。
更值得一提的是,扬州炒饭的烹饪过程也极为考究。先将虾仁、火腿肉、海参、鸡腿肉、干贝、花菇和鲜笋等配料依次翻炒,再加入米饭快速翻炒至颗粒分明、晶莹透亮。最后,将炒好的浇头与米饭合二为一,调入适量的盐和青豌豆,翻炒均匀。整个过程要求火候适中,手法熟练,才能保证每一粒米饭都充分吸收配料的鲜美,同时保持其原有的弹性和嚼劲。
到了清代,扬州炒饭在扬州太守伊秉绶的改良下,逐渐定型为如今的样式。伊秉绶借鉴了扬州“面有浇头”的做法,使得扬州炒饭的口感更加丰富,层次分明。这种创新不仅体现了厨师的智慧,更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内核。
2009年,扬州炒饭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遗产。这道源自皇家的美食,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更随着华人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餐的代表之一。
从隋炀帝时期的御膳房到今天的寻常餐桌,扬州炒饭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它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炒饭,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美食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每一粒米饭、每一片配料,都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展现着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