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保护传承 乐山大佛改革案例获全国表彰
创新引领保护传承 乐山大佛改革案例获全国表彰
近日,“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年度案例名单发布,乐山市“探索拓宽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被评为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乐山大佛这一改革案例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保护难题,也为其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改革背景:破解保护难题
乐山大佛不仅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也是四川省内单体客流量最大的5A级景区。然而,长期以来,乐山大佛的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过去,由于管理主体多元、执法监管多头、规划建设多方等问题,遗产保护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为破解这些难题,乐山市启动了大刀阔斧的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高位统筹与专业管理
乐山市成立了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委员会,作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实现对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高位统筹。同时,组建乐山大佛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其12个内设机构中80%以上承担文物保护利用、研究阐释等职能,代为行使遗产地范围内市区两级文物保护、文化旅游等行政执法权限。
为确保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乐山市颁布实施《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编制《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和《乐山大佛保护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年)》。在资金保障方面,出台《乐山大佛世界遗产文保资金管理办法》,深化旅游收入“反哺”作用,将年度门票收入用于文物保护的比例从6.1%提升至25%。
科技赋能与社会参与:构建“大保护”格局
乐山市坚持科技赋能、项目支撑、社会联动等多位一体统筹,大力提升保护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多样性,构建起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大保护”工作格局。
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目前专技人员设岗比例达55%,拥有投资5000万元打造的川渝石窟保护研究实验室及科技创新基地。研究院与国内外知名文物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水害、风化等病害研究治理、石窟保护修复利用,独创荧光碳点示踪法获评国家专利技术,为治疗“石窟文物癌症”——体内渗水问题提供了乐山解决方案。
同时,乐山市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西南地区首个文物保护领域公益基金会——乐山大佛文物保护公益基金会自建立以来,累计募集社会保护资金500余万元,资助“乐山大佛石窟文化及乐山文史宣传”等项目7个。
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在保护的基础上,乐山市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景区推出“大佛记忆”“凌云礼”等系列文创产品,开发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精品研学课程6个,制作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项目“凌云探秘”,策划推出“乐山大佛新春嘉年华”“冬游大佛乐享嘉州”等系列活动,推进乐山大佛数字体验中心建设。
乐山市还注重文化研究与国际交流。系统收集整理关于乐山大佛的民间古籍文献和工程保护、地质勘探资料,编印《四川省志·乐山大佛志》等文献。先后举办澜湄区域世界遗产城市对话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与匈牙利格德勒宫、老挝瓦普寺景区缔结为国际友好景区,建立乐山与意大利中央文化修复院定期交流机制。
改革成效: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乐山方案”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乐山大佛的世界遗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不仅有效破解了过去管理主体多元、执法监管多头、规划建设多方的问题,实现了权责明确、边界清晰、协同高效的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还通过科技赋能和社会参与,构建起全方位的保护体系。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化体验项目和国际交流活动,让乐山大佛这一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一改革案例不仅为乐山大佛的保护传承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其他世界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保护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乐山大佛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