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网络谣言背后的那些心理秘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网络谣言背后的那些心理秘密

引用
观察者网
7
来源
1.
https://www.guancha.cn/huangchuxin/2024_12_04_757616.shtml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16A02K7900
3.
https://hr.edu.cn/xueshu/202404/t20240426_2601370.shtml
4.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84893
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8006
6.
https://gaj.nantong.gov.cn/ntsgaj/jfts/content/44d55917-cde0-4789-971e-512af89f4cfa.html
7.
https://jps.ecnu.edu.cn/CN/article/getTxtFile.do?fileType=EndNote&id=10536

2023年12月,一则关于“上海地铁老人让座后心脏病发作去世”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这则消息不仅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还一度登上热搜榜。然而,经过调查核实,这竟然是一则彻头彻尾的谣言。这样的虚假信息不仅给当事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这起事件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网络谣言能够如此轻易地传播开来?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秘密?

流量经济驱动下的谣言制造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流量似乎成为了衡量内容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金标准”。每一次点击、转发和话题热度,都直观地反映了内容创造者和平台的商业价值。一些个人或组织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效应,不惜编造和散布虚假信息。他们夸大事实,甚至凭空捏造,借助社交软件等工具的便捷性和即时性,迅速传播这些不实之词。这些虚假信息的流传,严重扭曲了公众的认知,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更在无形中为网络暴力提供了温床。

情绪宣泄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与压力的人们,有时会选择网络暴力作为释放其负面情感的途径。当个体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找到有效的方式来缓解累积的种种压力时,涵盖了紧张、焦虑、迷茫、不满、失望及愤怒等多种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在群体中不断积聚,但往往缺乏直接的现实出口以供排遣,网络空间在此时扮演了情绪释放与宣泄的关键角色,为广泛存在的社会焦虑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宣泄平台。当网民遭遇或目睹令他们不满的事件时,网络成为了他们表达不满与愤怒情绪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特定的社会情绪能够迅速吸引网民的强烈关注,尤其是当这些情绪与具有特殊身份或群体的负面事件相关联时,网民的批判与指责往往更为激烈,不仅针对事件本身,还可能波及到相关人员的亲友圈,展现出一种超越常规界限的攻击性。

猎奇心理的驱使

众多网民参与网络谣言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娱乐化的心理。这种心理驱使他们将网络谣言视为一种娱乐活动,比如“人肉搜索”等行为因其带有戏剧性和刺激性,便成为了他们满足个人好奇心的工具。这些网民享受于对他人隐私的窥探,乐于参与那些看似充满趣味和戏剧性的网络事件,而忽视了其对受害者造成的实际伤害。与此同时,一些网络媒体也积极利用这种娱乐化的心理作为营销策略,他们通过制造和传播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来吸引眼球,这包括编造不实信息、夸大事件的真实性或发布所谓的“独家真相”。这种做法不仅迎合了部分网民对刺激和惊奇的需求,也有效地增加了媒体平台的用户粘性和流量,短期内虽然能够提升网站访问量和广告收益,但却助长了网络谣言的蔓延,加剧了公众对虚假信息的依赖,从而对社会整体的道德和心理健康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从众心理的影响

网民的从众心理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推手。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群体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模仿、顺从的行为,当个体感到自我与群体的行为与态度不相符的时候,来自于社会的压力或者是个体自身的压力都会促使个人从众。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其他受众了解到该问题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态度,而信任他们的受众则会将经过加工的言论传播出去,左右舆论导向。在网络谣言事件中,如果多数的评论、发帖几乎都是一边倒地对谣言内容进行传播,那么在网上浏览的网民们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极易受到个别群体中极端言论的影响,从而盲目跟风,参与谣言的传播。

道德推脱:让谣言传播变得“合理”

道德推脱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合理化、道德辩护或责任转移,来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显得可接受。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缺乏直接的人际接触和反馈,个体可能更容易产生道德推脱行为,进而实施网络谣言的传播。例如,当一个虚假信息被广泛传播时,个体可能会认为“既然大家都在传,那我传一下也没关系”,这种心态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推脱,它降低了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责任感,使得谣言得以进一步扩散。

社会学习:模仿未受惩罚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当个体见证或了解到某种行为被他人实施且未受到惩罚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从而模仿这些行为。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如果一些人通过散布虚假信息获得了关注或利益,而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其他人就可能效仿这种行为,认为这是一种可行的获取利益的方式。

群体极化:让谣言越传越“真”

群体极化理论认为,在群体讨论中,成员们往往会倾向于采取比讨论前更为极端的立场。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当一群持有相似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可能会相互强化彼此的信念,使得原本就不太准确的信息变得更加偏离事实。这种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的双重作用下,谣言不仅得以快速传播,还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加工”和“完善”,使其看起来更加“真实”。

网络环境如何放大这些心理效应

  1. 匿名性降低道德约束: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在发表言论时,往往不需要承担现实生活中相应的责任。这种匿名性降低了个体的道德约束,使得一些人在网络上更倾向于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甚至故意制造谣言。

  2. 技术便利性加速传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一条虚假信息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传遍全网,这种传播速度和范围是前所未有的。

  3. 群体互动强化极端行为:网络平台上的互动往往具有即时性和群体性,这种环境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当一个谣言被大量转发和评论时,它会迅速形成一种“主流意见”,使得后来者更难辨别真相,也更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观点。

面对网络谣言,我们该如何应对?

  1.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学会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进行对比和验证,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2. 加强网络监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社交平台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把控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旦发现虚假信息,应立即采取删除措施,并及时发布官方辟谣,防止谣言进一步扩散。

  3. 培养理性思维:鼓励人们在面对网络信息时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轻易被情绪化的言论所影响,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

  4. 完善法律法规:对于恶意编造谣言、煽动网络暴力的行为,法律应给予严厉的制裁。这不仅能起到震慑作用,还能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和公民权益。

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只有当我们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机制,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网络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