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小笼包:沈红平的爆汁秘籍
嵊州小笼包:沈红平的爆汁秘籍
在浙江嵊州,有一种小吃以其独特的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它就是嵊州小笼包。作为浙江首个用行业标准规范制作的包子,嵊州小笼包承载着近90年的历史积淀,如今已在全国开设了2万多家门店,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早餐”。
在这众多的嵊州小笼包中,有一位匠人以其卓越的技艺和对品质的坚守,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她就是沈红平,一位将小笼包做到极致的非遗传承人。
从学徒到非遗传承人
2010年,因家庭债务困扰,沈红平决定重拾儿时记忆中的美味,开始学习小笼包制作。她拜绍兴面点大师沈柏良为师,经过刻苦学习和不断实践,她的技艺日益精进。2014年,在嵊州市首届小笼包制作技艺比赛中,沈红平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一等奖,从此声名鹊起。
作为绍兴市、嵊州市两级非遗传承人,沈红平始终坚持采用传统工艺,从不使用泡打粉,而是选用老面发酵,配合天然酵母,让面团充分呼吸。这种坚持不仅保证了小笼包的口感,更体现了她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传承。
爆汁的秘密
沈红平的小笼包之所以能“一口爆汁”,关键在于她对食材和工艺的严格把控。她始终坚持使用当天新鲜的猪前腿肉,肥瘦比例适中,确保肉质鲜嫩多汁。在馅料调制上,她加入了特制高汤,使得肉馅更加鲜美。而面皮则采用老面发酵,经过一夜自然发酵后,面团既蓬松又有嚼劲,完美吸收肉馅中的水分,使得小笼包即使冷却后也不会变硬。
在制作过程中,沈红平坚持全手工操作,每个小笼包都经过精心捏褶收口,确保皮薄馅多。每个包子大约30克,其中面皮17克,肉馅13克,这样的比例使得每一口都能同时品尝到柔软的面皮和鲜美的肉馅。
从个体户到公益大使
沈红平的成功并没有让她止步,反而激发了她回馈社会的责任感。从2014年起,她每年都会制作1万多个爱心小笼包,无偿赠送给福利院、敬老院、残困家庭、医护人员等。2018年,她发起成立两头门爱心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超过200名志愿者加入,为数十家敬老院和5000多人次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提供免费小笼包。
更值得一提的是,沈红平还致力于技艺传承和帮扶。她免费为嵊州村嫂培训小笼包制作技艺,6年来已帮助400多位村嫂通过卖小笼包实现致富。她的善举不仅温暖了他人,也让她获得了“中国好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沈红平也在不断创新。她在豆沙馅中加入桔皮,不仅提升了香气,还有助于消化。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精神,使得她的小笼包既能满足传统口味,又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喜爱。
如今,沈红平的“两头门”嵊州小吃已在多地开设分店,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品质的严格要求。正如她所说:“小笼包好不好吃,关键就在肉馅和包子皮,一定要让它们完美搭配才入味。”
从一个普通的学徒到非遗传承人,从个体户到公益大使,沈红平用她的匠心精神和无私奉献,不仅让嵊州小笼包走向全国,更让这份传统美食承载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