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该如何调养身体?广东省中医院“德叔”建议吃这些→
春节该如何调养身体?广东省中医院“德叔”建议吃这些→
春节假期期间,人们往往面临熬夜、烟酒、大鱼大肉等多重考验,如何在享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人称“德叔”)给出了专业的中医调养建议。
昨天(2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民众在春节期间如何调理保健身体的问题,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人称“德叔”)从中医角度给出几点建议。
针对春节“三多”,中医食疗有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表示,春节有“三个多”,分别是熬夜多、烟酒多、大鱼大肉多,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伤害。其中,熬夜伤肝伤肾,容易引起喉咙干、眼干、梦多等症状。他建议,熬夜的时候可以口服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经典方,也可以用沙参、麦冬、石斛、百合煲肉汤喝,达到滋阴补肾的作用。平时熬夜的时候揉一揉三阴交这个穴位(内踝尖上四横指的位置),一次按摩十来下,每天按摩两三次,可以降虚火。
另外,抽烟多伤肺,引起喉咙干、口干这些症状,所以要滋肺阴为主,可以口服沙参麦冬丸等经典方,还可以用雪耳、雪梨来煲肉汤喝,润肺润燥。喝酒多损伤脾胃,要化痰湿,所以在喝酒时可以喝一点米汤水、白粥、小米粥等,还可以用葛花煲陈皮煮水喝消除喝酒对脾胃的伤害。
图片来源:城事特搜
“春节期间会食用较多大鱼大肉,大鱼大肉伤脾胃,造成食滞,食滞化火,所以出现腹胀、胃胀、口干、口苦等不舒服的症状。”张忠德建议,可以吃一些山楂丸、健脾消滞片等消食健胃的中成药。在家也可以用麦芽、山楂、陈皮、生姜、鸡内金来煲水给小孩、老人、大人喝,达到消食作用。
感染呼吸道疾病怎么办?首辨寒热,再看体质
春节长假,人群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呼吸道疾病感染风险加大,该如何防护?
图片来源:城事特搜
“当遇到季节性感冒,首辨风寒风热,再辨是否有夹燥夹湿,三看体质,看这个人具体是气虚、阳虚还是阴虚为主。”张忠德表示,针对个体化的治疗非常重要。
风寒感冒会出现怕风、怕冷、发热、身体酸痛、头痛、流清鼻涕等症状,风热感冒会出现发热、喉咙痛、喉咙干、黄痰等症状。根据地区也有不同,北方地区寒偏重,南方地区多为热重夹湿,西北地区则夹燥邪。
张忠德特别提醒,有几类人群要特别注意:
一类是气虚人群,平时就容易出汗,天气一变就容易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此时如果感冒,不管风寒风热,用药都不能过猛,要加点太子参、西洋参、黄芪补肺气,用药不要太寒凉;
阳气虚的人群,如平时就很怕冷、大便偏稀,如果是风热感冒,用药也不能过太过苦寒,在治疗感冒的同时要固护阳气,加一点温阳之物;
阴虚的人群,平时就容易咽干、口苦、干咳,在感冒治疗时则注意不要太燥热,即便风寒感冒也不能用太燥热的药,防止伤阴,可以加一些沙参、麦冬、桑叶、菊花来养阴。
立春防风寒祛湿气
发布会当天是立春,中医如何根据季节气候特点来保健?张忠德介绍,立春时,风寒仍盛,春湿渐起,人体阳气开始升发。这个时候脏腑肝气偏旺,脾胃偏弱,所以保健要注意:防风寒、祛湿气、舒肝气、健脾气。
具体而言,祛风寒,可以用民间常见的姜、葱、陈皮泡水喝;祛湿气,近段时间大家会吃很多羊肉、牛肉、鸡肉等肉类,获得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健脾胃、祛湿气,可以搭配萝卜、玉竹、麦冬、沙参、百合一起烹煮,也可以加点甘蔗。
图片来源:城事特搜
南方地区目前是“回南天”,湿气相当厉害,所以祛湿的力度要更大,可以用陈皮、薏米、扁豆、淮山这些健脾祛湿的食材;疏肝气,要多运动。春天后容易肝郁,所以要保持心情舒畅,唱歌、练八段锦、练太极拳,让心情舒畅起来。
食疗推荐
茯苓薏米山药陈皮煲汤
做法:茯苓、薏米、山药各30克,陈皮3~5克,一起煮水煲汤。
功效:茯苓、薏米化湿,山药为健脾之物,脾主消化,陈皮燥湿理气,共奏化湿消食健脾之功。
和胃消积茶
做法:山楂10克,麦芽15克,莱菔子15克,绿茶3克。前三味,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15分钟后加入绿茶,加盖焖5分钟即成,随时饮用。
功效:可以消食化积,适用于食积、消化不良症。
图片来源:城事特搜
白萝卜汁
做法:白萝卜500克,切成细丝放入榨汁机中榨汁,炖热后内服。
功效:可以用于食肉过多而致的食积。
小贴士
春节假期体力活动减少,最好还是管住嘴迈开腿,注意饮食要有度,切忌暴饮暴食,适量做些运动,避免久坐肥宅,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好好保卫自己的脾胃。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