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放解读:迎财神习俗的现代变迁
萧放解读:迎财神习俗的现代变迁
2023年12月,中国“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喜讯不仅彰显了春节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作为春节重要习俗之一的迎财神,其演变历程正是这一思考的生动注脚。
从“送穷”到“迎财”:南北习俗的差异
正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迎财神的日子。然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这一天的习俗却呈现出有趣的南北差异。北方地区将这一天称为“破五”,主要仪式是“送穷”。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仲宇的研究,北方人认为新年期间存在诸多忌讳,到了正月初五,人们认为新年已经过完,需要开始下地干活。因此,这一天的主要内容是将各种禁忌“送走”,同时也将“穷”送出门外。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则更注重“迎财神”。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黄景春在调研中发现,江浙地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的氛围尤为浓厚。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打扫房屋,将“穷”扫出门外,然后迎接财神降临。这种差异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密切相关。两宋时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人们对生活的祈愿不再满足于“送穷”,而是直接表达对“富裕”的追求。
财神形象的演变:从“财马”到五路财神
财神信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末年,人们就已经开始购买“财马”(即财神像)来祈求财富。然而,当时的财神并没有明确的姓名,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元朝时期,增福神开始出现,也被称作财帛星君。到了明清时期,赵公明、五通神等具有财神职能的神祇逐渐流行。其中,五通神的演变最具代表性。五通神最早源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唐朝就开始出现相关传说和信仰。南宋时期,江南各地五通庙众多,但因其行为带有邪性,遭到儒士的排斥。在社会压力下,五通神逐渐完成了“神格”蜕变,演变为五路财神,增加了忠孝、公平、正义的伦理内涵,最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接受。
当代社会中的迎财神: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在当代社会,迎财神习俗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其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苏州为例,接路头(即迎五路财神)时,人们会在客堂正中挂上财神画轴,前面摆放酒盅、筷子以及各种供品。商家也会在这一天开市,祭祀财神,并招人饮酒,称为“接路头”。而在山东胶东一带,商家则有在正月初五吃水饺的讲究,甚至会故意下破几个水饺,寓意“元宝挣了”。
年轻人的求财方式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虽然传统的上香、供奉等仪式仍在延续,但形式上有所简化。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也应运而生。比如,春节期间通过社交平台拜年、用智能手机发红包等现代方式,既保留了传统习俗的内核,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元素。
海外华人圈的传承与创新
在海外华人社区,迎财神习俗也得到了传承和创新。新加坡华人餐馆中流行悬挂乾隆皇帝的画像,取“乾隆”与“钱龙”谐音,寓意招财纳福。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华人还保留着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公)的习俗,这是农耕社会财富信仰的延续,并与当地宗教文化相融合。
传统习俗的现代化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指出,春节非遗项目多达400多项,省级项目800余项,是内涵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非遗项目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一方面,旧的民俗事象可能逐渐被人们遗弃,甚至走向衰亡;另一方面,新的民俗事象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民俗文化没有绝对的本真性,只有在某一时点上相对的本真性。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习俗不应固守其原始形态,而应在动态中寻求发展。正如萧放教授所说,春节礼俗在辞年礼俗、团年礼俗与拜年礼俗的操演习练中,创造了人际关系的连接,为人们的情感与精神联系提供了互动的中介,为家庭社会的和睦和谐作出了文化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迎财神习俗的变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既保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正如春节申遗成功所展现的那样,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们将继续在创新与传承的交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