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加持”下的破五节,有哪些传统魅力,期望值拉得满满的
情人节“加持”下的破五节,有哪些传统魅力,期望值拉得满满的
农历大年正月初五是迎财神爷日,又是西方“情人节”。当迎财神撞上情人节“加持”时,人们的财运和“桃花运”期望值,就会拉得满满的。
但是很多人“鲜为人知”的是,农历大年正月初五,又被俗称为破五节。那么,这又是一个什么节日?
在传统的年俗春节文化之中,“破五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或“破五”活动,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破五节”是一个“自我革故鼎新”的节日:
人们说正月初五为“破五节”,就有些“辞旧迎新”的意味了。“破”即“毁损”,是“折财”。但是“不破不立”,应先“破”后“立”,才能“吐故”“纳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破五节”就是“革故鼎新”的必要措施了。意即在除夕至正月初四这段时间内,以至以后将要遵守的“规矩”,都可以在这一天“破”禁,然后开门纳市做生意理财,把自家的小日过好。
“破五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
“破五节”破五,有哪“五”需要“革故鼎新”?传言“破五”即为:智穷,学穷,文穷,交穷,命穷。这里面的内容,与当时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封建思想有些关系。
常言道:贫穷是种病,令人惧怕。古时的民间,在破五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燃放鞭炮,以驱走一年的晦气,迎来新的希望和幸福。
有的地方还有“扫晴娘”的年俗活动。就是用糙纸扎成“妇人状”,然后放在门外进行毁烧,意为“送穷媳妇出门”,好“开门迎财神”,开市做生意赚钱。有的地方把这种活动称为“五穷妇”,“五穷娘”。所以,“破五”这天,女同胞是不可以出门的以免粘上晦气。
这个活动的起源,传说与“姜太公封老婆做穷神”有关。姜太公把老婆(其实是小媳妇)封为“穷神”,命即“破日”即回。
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古代妇女的一种不尊重,也说明封建时代,男女地位也是不平等的。
《燕京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五谓之“破五”,五日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故“王贵妃”才在正月初六这天,与宦官帔冠互相道贺,与新婚归宁女子开张互市。《清神类钞》中也说:(正月)“初五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此外,“破五日”还有送穷神、接财神的习俗,人们相信通过送走穷困,迎接财神,可以在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生活富裕。
“送穷神”本来是在正月初六日,有的地方因为“破五”也有“送穷”的意思,所以,“破五”中也有“送穷”的成分。不过,正月初五的“送穷”,主要是针对过年以来储备的生活垃圾而言,需要集中处理才行,称曰“送穷”。
同时,正月初五还是一些地方祭神的日子,人们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破五节”要迎财神爷:
破五节迎财神爷,也是正月初五这天重要的年俗活动。言传正月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人们为了祈财,就要对“财神爷”进行祭祀,以示敬意。实际上,不劳动都集不起“财”,天上没有掉馅饼的机会。
传说中的财神爷有5路神仙,亦即东西南北中等五路。
东路财神爷一说是招宝天尊萧升,一说是文财神比干或范蠡。西路财神爷一说是纳珍天尊曹宝,一说是武财神关羽关公。
南路财神爷一说是招财使者陈九公,一说是君柴神柴王爷。北路财神爷一说是利市仙官姚少司,一说是正宗财神爷赵公明。中路财神爷一说是赵公明,一说是王亥。反正有些“理不清,道不明”。
不过,综合起来可以统称为“福”“禄”“寿”“喜”“财”5路大神,在正月初五这天降凡人间。
“破五节”要吃的美食“规定”:
在破五节这一天,美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地方都有吃饺子习俗,因为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财源广进。但是“饺子”(汤圆也是)则要捏成一个“带尖”的形状,称捏“小人嘴”。
此外,“破五节”还有吃面条、吃汤圆的习俗,寓意着生活美满、长长久久,团团圆圆。这些美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传承了深厚的年俗饮食文化。
“破五节”承载的社会意义:
破五节作为传统春节年俗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年俗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凝聚人心的社会现象。在这一天,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努力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佳节,享受团圆的欢乐。这种对家的向往和对团圆的追求,正是“破五节”年俗文化年俗故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
“破五节”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断地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破五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进展。很多带有“封建糟粕”的东西,经岁月的洗礼,已经不存在了。
一些地方还举办新主题的春节文化年俗活动,如新的庙会、文艺演出,音乐喷泉,烟花秀,非遗文化表演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一传统节日中来。
正月初五“破五节”,不仅是传统春节年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节日,也是传统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感受传统年俗文化的魅力,为新的一年祈求更多的幸福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