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陕西最大古建筑群:三原城隍庙与白云观
探访陕西最大古建筑群:三原城隍庙与白云观
在陕西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三原城隍庙和佳县白云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陕西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这两座建筑群不仅见证了中国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
三原城隍庙:600年沧桑见证
三原城隍庙位于咸阳市三原县城东大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国内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隍庙古建筑群,它不仅是陕西省内规模最宏大的城隍庙,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城隍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50平方米,现存建筑115间。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分布,依次排列着砖雕照壁、木牌楼、石牌坊、戏楼、廊屋、献殿、拜殿等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门前的水磨砖照壁,正中雕刻的“鲤鱼跃龙门”堪称砖雕艺术的精品。这幅作品线条粗犷、层次分明,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城隍庙的建筑布局严谨,从照壁开始,沿着中轴线深入,经过三道门、四重牌坊、五座重檐楼阁,东西两侧分布着钟鼓楼和配殿。其中,第四道木牌坊是庙内最大的一座,建于明万历十年,高13米,长15.30米,斗拱重叠,气势恢宏。戏楼位于中院南端,建于清乾隆年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高15.90米,楼顶为九脊歇山琉璃盖顶,装饰精美。
大殿是城隍庙的核心建筑,由拜殿和献殿组成,建于1.20米高的台基上。殿前有石砌明台,台周有石栏杆,明台上有一对2.30米高的石狮。献殿长18.90米,宽23.20米,高15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438.48平方米。屋顶为琉璃卷棚歇山,装饰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琉璃工艺,精美绝伦。
城隍庙的彩绘艺术也极具特色,主要采用“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在雕刻的基础上进一步绘制图案,光影体积感强烈。整个建筑群色彩鲜明,对比强烈,青白石质的台基和栏杆、朱红色的屋身、青绿的冷色檐下、黄色和绿色的琉璃屋顶,相互映衬,富丽堂皇。
三原县博物馆就设在城隍庙内,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飞手书的《出师表》和于右任的书法真迹最为著名。每年中秋期间,这里还会举办庙会活动,唱大戏、社火演出及物资交流,热闹非凡。
白云观:道教文化的瑰宝
佳县白云观位于榆林市佳县,是道教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也是全真道龙门派的祖庭。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最初为唐玄宗为奉祀老子而建的天长观,历经金朝、元朝的重建和改名,最终在明朝初年重建为白云观,清朝时期达到鼎盛。
白云观的建筑布局严谨,融合了道教、佛教、儒家等多种文化元素。观内古树参天,香烟缭绕,是京城一处重要的宗教文化圣地。白云观不仅是道教修炼和传道的重要场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貌,也使之成为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
清朝时期,白云观达到鼎盛。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命全真道龙门派律宗第七代方丈王常月主持白云观,赐紫衣三次,并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康熙帝曾召见自称神仙的王文卿,赐匾额、对联,并召见谢万成、王家营等道士,令他们在西苑炼丹。雍正帝也曾召白云观道士贾士芳进宫为自己看病。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与白云观关系密切。据记载,慈禧太后之母逝世后停柩于白云观,此后慈禧太后与白云观来往频繁。白云观的后花园“云集园”就是大太监刘诚印捐白银2万两所建。玉皇殿内悬挂的“百寿幡”,据传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祝寿物。
1912年,由白云观方丈陈明霦发起,来自中国各地的18位全真派代表,在北京成立中华民国道教会。1927年,白云观方丈高仁峒主持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的前身——“全国道教联合会”。新中国成立后,白云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
三原城隍庙和佳县白云观,一为民间宗教建筑的典范,一为道教文化的瑰宝,它们共同见证了陕西乃至中国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这两座建筑群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