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应完善逃逸预案机制 | 福建龙岩动物园一条大蟒蛇再出逃!
动物园应完善逃逸预案机制 | 福建龙岩动物园一条大蟒蛇再出逃!
近日,福建龙岩市新罗区中山公园动物园发生惊险事件—— 一条两三米长、成年人手臂粗的蟒蛇,于2024年7月21日晚偷偷逃逸出笼。该动物园负责人回应极目新闻记者时表示,可能是蟒蛇缩骨从笼门缝隙逃走,目前园方、警方和林业部门正全力搜寻。
被发现的时间,是第二天早上6时许,动物园负责人发现那条蟒蛇不见了,笼子里只剩三条。而被公众注意到、被媒体报道,是在7月23日。也就是说,蛇已经跑掉了一天半之久,才被公众知晓。
据报道,这条蟒蛇并非首次逃逸,此前曾逃逸一周后自行返回。也就是说,是个“惯犯”了,这种“越狱事件”估计也是它蓄谋已久。该动物园负责人郑先生表示,他已饲养这条蟒蛇十余年,对它十分熟悉。事发当晚,他曾检查过笼子,但并未发现异常。
事发后,据报道,中山公园动物园已张贴告示,停止开放,并禁止游客入内。新罗区林业局工作人员表示,将对动物园进行整改,以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如何亡蛇补牢?
在媒体采访中,动物园饲养人说:“这不是第一次出逃了,之前跑出去一个多礼拜,可能是因为找不到吃的,它又跑回来了。”或许这是减缓公众担忧的一种说法,但这意味着什么呢?这说明动物园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物逃逸。
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条巨蟒的逃逸,会有什么后果?这类事件,应该做好什么预案、亡羊补牢措施、完善防备制度?
蟒蛇的逃逸,可能带来的多重后果,首先是生态影响。作为食肉动物,蟒蛇可能会捕食当地的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濒危物种来说,这种影响可能尤为严重。
从对人类的影响来看,蟒蛇的存在,可能对公众安全构成威胁、形成恐慌,甚至“止小儿夜啼”。尽管蟒蛇并非主动攻击性的动物,而且也没有毒,但它巨大的体型和外形、可能对儿童带来的伤害,的确比较容易引发公众恐慌(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区域)。
这类案例中,不乏一些导致人员伤亡的。比如,2007年圣诞节,在美国在旧金山动物园,有一只名为Tatiana的4岁雌性西伯利亚虎,在夜幕降临、动物园闭馆之后,轻而易举地跃出了“虎山”的围墙,闯入园中,最终酿成惨剧。这头凶猛的食肉动物,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袭击了三名游客,其中一名17岁男孩不幸遇难,另外两名游客也身受重伤。
从动物园的角度来说,需要完善逃逸预案预警机制,避免事发后“手忙脚乱”还后患无穷。
这次龙岩动物园蟒蛇逃逸事件,再次暴露了一些动物园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漏洞。尽管园方及时报了警,但后续的搜索和追踪行动似乎有些仓促,没有充分利用应急资源。
比如,这条蟒蛇爬行速度肯定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逃逸的1、2、3天后的可能前往范围,其实完全可以模拟计算出来,这样老百姓就知道具体可能在哪儿碰到,避免不必要的全城恐慌。而且,园方应该把逃逸信息的这些信息,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及时发布,告知公众动物特征、可能出没地点等重要信息。提醒公众注意安全,避免进入危险区域。
另外,与当地的公安部门、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很重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园里,也要定期联合演练,熟悉协作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和协作。
网络公开信息显示,福建龙岩市新罗区中山公园动物园,是一家以展示、科普、教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动物园。动物园占地面积约200亩,现有野生动物200余种,3000余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30余种。动物园主要展区有:灵长类动物区、猛禽区、食草动物区、两栖爬行动物区、动物表演区等。动物园内还设有儿童乐园、科普展览馆、休息区等配套设施。
动物园作为展示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场所,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动物逃逸事件发生,确保公众安全、生态环境安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7·21福建龙岩中山公园蟒蛇出逃事件”发生之后,并没有公布这条出逃蟒蛇是什么物种(或品种);而且,没有说明它是合法来源于人工养殖的还是野生的(但动物园用了“闽西野生动物保护园”这个名称,意味着它可能是一条野生大蟒蛇)。如果是野生,是否有合法手续呢?
事实上,目前普遍存在的蟒蛇养殖,需要回答这个“来源合法”的问题。这也是整个蟒蛇养殖行业在合规性、监管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深层次挑战。“7·21福建龙岩中山公园蟒蛇出逃事件”中涉事蟒蛇到底是什么、来源于哪里?这是值得媒体和公众进一步追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