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故里成网红打卡地: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之路
江姐故里成网红打卡地: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之路
“江姐故里”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旅游现象,更折射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作为革命烈士江竹筠的出生地,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姐村的江姐故居,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红色教育、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历史传承:川南民居里的红色记忆
江姐故居占地3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川南风格民居。这座呈L型布局的农家小院,门前溪水潺潺,四周竹林环绕,背靠官印山,环境幽静而肃穆。2006年底,故居经过精心修复后对外开放,通过实物展示和图文资料,生动再现了江姐的革命事迹。
故居内,小青瓦悬山顶屋面、穿斗式梁架等建筑细节,无不诉说着这段历史的厚重。每年,这里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缅怀这位为新中国成立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
创新发展:从故居到红色教育基地
2021年,自贡市对江姐故居进行了全面修缮和提升改造,并以此为核心,高标准建设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这一转变,标志着江姐故里从单纯的参观景点,升级为集教育、体验、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化阵地。
基地内,官印山江姐塑像广场、渣滓洞影视拍摄基地等景点相继落成。其中,官印山上的江姐雕像高达11.14米,寓意江姐牺牲的日期;渣滓洞影视拍摄基地则按照1:1比例还原了重庆渣滓洞集中营,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据统计,基地每年接待各类参观者约5万人次,其中包括大量中小学生。通过开展主题展览、研学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四川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
乡村振兴:红色旅游带动村民增收
随着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周边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民宿,销售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吃上了“旅游饭”。
“以前我们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自从江姐故居开发成红色教育基地后,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一位在基地附近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感慨道。
文化传承:从单一观光到深度体验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不断创新形式,推动红色旅游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基地与邓萍故居、卢德铭故居等红色资源串联,打造“红色芳华”主题游线,推出主题演艺、主题研学等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同时,基地还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等,增强参观体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更重要的是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的成功实践,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它不仅是一个红色教育基地,更是一个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展现了红色文化与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未来,随着基地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江姐故里必将成为更多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