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云南中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山东、云南中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山东省和云南省在中药材种植领域持续发力,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山东: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
山东省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十强产业”行动计划,目标是建设5个百亿级中医药产业园区,培育5个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鲁十味”等道地药材,推进规范化种植和生态种植基地建设。
山东省政府印发的《“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中特别强调创新化发展中医中药。发挥济南、潍坊、临沂等市中医药特色优势,到2025年,建设5个百亿级中医药产业园区,培育5个中医药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中药院内制剂成果转化,推动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有效成分或组分等的中药新药研发。推进以“鲁十味”为代表的大宗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完善生态种植养殖标准规范,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到2025年,建成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50家,涵盖20个山东道地和特色中药材品种。
云南: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云药”品牌
云南省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00万余亩,三七、天麻等18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均突破10万亩。云南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云南地形复杂独特,气候多样,不仅有丰富多样的高品质道地药材资源,而且民族医药文化深厚,为产业发展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可谓是全国优质药材的“第一车间”。该如何进一步推进道地药材的发展?如何让云药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无云药,难成方”,说的就是云药在中药中的重要性,一是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品种齐全的高质量原材料,二是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和道地产区,云南许多药材如三七、天麻、云茯苓等在全国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
政策支持与产业模式创新
两地都采取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和产业链延伸,有效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山东省通过《“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围绕民生改善,提出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和资源保护,2024年建成12家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从源头上提升中药材质量。加强中药材地理标志资源挖掘培育和标准化建设,提升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水平。2024年年底前化药、生物药、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集采品种数量累计达到800种以上,高值医用耗材30类以上。围绕文化宣传,提出要聚力提升文化传承发展水平,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行动。
云南省则成立了以4位省级领导为总召集人和副总召集人的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即将出台云南省财政支持中药材产业若干政策措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种养殖区域规划等政策保障,同时还谋划了100亿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大力推进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工作等。
案例:中药材种植带动乡村振兴
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德党镇牛火塘村,通过“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引进企业种植中药材750亩,成功将“荒地”变为增收“宝地”。在牛火塘村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徐进正在带领务工村民采挖当归。徐进一边示范操作,一边耐心讲解采挖技巧:“要用耙子在当归根后侧深挖30厘米,使带土的植株露出,然后轻轻抖掉泥土,确保根块完好。”村民们在田间忙碌,采挖、装车,展现出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徐进介绍,今年牛火塘村预计采挖当归150亩,按每吨18000元的订单价计算,收入将达90万元左右。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其宗村第八支部书记余文光创立了维西五安农资商贸有限公司,从事滇重楼、滇黄精、三叉白芨等高附加值中药材种植育苗,开展产业化种植推广、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业务。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余文光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广泛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该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突破350亩,带动农户务工超过1万人次。
经验启示
山东、云南两地的实践表明,中药材种植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模式,不仅为市场提供优质药材资源,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技术支持,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