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崔颢李白笔下的黄鹤楼:一个神秘,一个豁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崔颢李白笔下的黄鹤楼:一个神秘,一个豁达

引用
腾讯
13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06A00GB000
2.
https://www.sohu.com/a/757196918_121623212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NGVV6C0517D7FB.html
4.
https://www.sohu.com/a/805188456_120783251
5.
https://www.sohu.com/a/798418772_121124712
6.
https://www.sohu.com/a/757142749_121123812
7.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PS9DS3V0552DJLV.html
8.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EA2AE90541A65D.html
9.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26A07S4I00
10.
https://post.smzdm.com/p/ag543663/
11.
https://www.wuhan.gov.cn/zjwh/whrw/202405/t20240509_2399220.shtml
12.
https://m.liuchengtu.com/tutorial/huanghelou.html
13.
http://www.lubanyouke.com/39191.html

黄鹤楼作为武汉的地标建筑,承载着1800余年的历史沧桑。据统计,历代文人墨客为黄鹤楼留下了千余首诗词和近千副楹联,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其中,崔颢和李白的诗作最为著名,他们笔下的黄鹤楼展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01

崔颢的《黄鹤楼》:神秘与乡愁

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登临诗歌中的天花板”,其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写于公元728年前后,崔颢20出头,已经进士及第。诗中通过“黄鹤”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超脱的意境。前三句连续使用“黄鹤”,不仅不显重复,反而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最后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收尾,将个人的乡愁与历史的沧桑感融为一体。

02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豁达与憧憬

李白关于黄鹤楼的诗作中,最著名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写于李白30岁左右,正值盛唐时期。与崔颢的诗相比,李白的诗显得更加明快和豁达。诗中没有直接描写黄鹤楼的景象,而是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最后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开阔,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又暗含着对未来的憧憬。

03

两首诗的对比与影响

将两首诗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结构和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崔颢的诗更早,李白的诗有模仿痕迹。据记载,李白曾三次登临黄鹤楼,但因崔颢的诗而搁笔不写,甚至写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然而,李白并没有完全放弃与崔颢的“竞争”。公元758年,58岁的李白在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明显模仿了崔颢的《黄鹤楼》,但又有所创新。虽然李白的诗在艺术成就上略逊一筹,但他的创新精神和对崔颢的致敬,也为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维度。

04

结语:两首诗的当代价值

崔颢和李白笔下的黄鹤楼,一个侧重于描绘楼的神秘和沧桑,一个展现了送别时的豁达和对未来的憧憬。两首诗各有特色,共同塑造了黄鹤楼的文化形象。今天,当我们登上黄鹤楼,欣赏着长江的壮丽景色时,不妨想象一下崔颢和李白当年的风采,感受他们留下的文化印记。

正如黄鹤楼公园管理处所说:“黄鹤楼不仅是城市的地标,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活教材。”通过背诵诗词、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