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电信诈骗频发!教你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电信诈骗频发!教你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引用
新浪网
1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4-09-05/doc-incnaatr8767334.shtml
2.
https://china.bnpparibas.com/zh/anti-tele-fraud/
3.
https://sthjt.fujian.gov.cn/ztzl/gjaqjbmxcjy/zcfg/202411/t20241106_6562921.htm
4.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7/content_6964352.htm
5.
https://baowei.xmu.edu.cn/2024/1220/c8235a490672/page.htm
6.
https://www.spp.gov.cn/xwfbh/wsfbt/202403/t20240303_646932.shtml
7.
https://www.enping.gov.cn/jmepsgaj/gkmlpt/content/3/3214/post_3214320.html
8.
https://fgw.sh.gov.cn/ys-hqjrfw-1.3.2.4/20240820/f1c4dd5daf6d4b8b98d63abbd52b018b.html
9.
http://zanzibar.china-consulate.gov.cn/tztg/202405/t20240515_11305135.htm
10.
http://www.yushu.gov.cn/ztzl/fzzfjs/202411/t20241104_3355640.html
11.
https://gat.fujian.gov.cn/ztzl/fjjffpzxrx/spjq/202409/t20240925_6528818.htm

电信诈骗,这个令人深恶痛绝的犯罪行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侵蚀着我们的社会安全。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18岁至40岁的占比高达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更令人担忧的是,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等10种常见诈骗类型发案占比接近88.4%,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发案量最大,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更是居高不下。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于202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这部法律如同一把利剑,为打击和预防电信诈骗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该法共七章50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链条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

法律明确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为客户开立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及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时,应当建立客户尽职调查制度,依法识别受益所有人,采取相应风险管理措施。同时,对经识别存在异常开户情形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权加强核查或者拒绝开户。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应当对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及支付结算服务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符合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特征的异常账户和可疑交易监测机制。

在资金追回方面,公安机关依法决定采取即时查询、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及时解冻和资金返还等措施时,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对于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行为,公安机关可以处以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以采取限制有关卡、账户、账号等功能和停止非柜面业务、暂停新业务、限制入网等措施。

然而,法律的威力不仅体现在惩治犯罪上,更在于预防犯罪。通过法律的实施,我们看到了明显的成效。例如,2023年3月,江苏徐州男子曹某在刷单返利诈骗中被骗42万元。诈骗分子通过微信群发布红包,诱导曹某下载特定APP,并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为诱饵,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诱骗其不断转账。此类诈骗发案量和造成的损失数均居首位,受骗人群多为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

再如,2023年9月,四川眉山男子郑某遭遇虚假征信类诈骗。诈骗分子冒充银行客服,谎称郑某之前开通的微信、支付宝、京东等平台的百万保障、金条、白条等服务需要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随后,诈骗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为由,诱导郑某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贷款,并转到其指定账户,从而骗取钱财。

这些案例揭示了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法:诈骗分子往往通过冒充权威机构、虚构紧急情况、利用受害者对新技术的不了解等方式实施诈骗。因此,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共享屏幕”、AI换脸拟声、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等新型诈骗手段。同时,建议公众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妥善保管个人信息,谨慎进行转账汇款,并通过正规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电信诈骗的防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个人信息的泄露、公众防范意识的不足、诈骗手段的不断翻新,都为电信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我们不仅要依靠法律的威慑,更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反诈格局。

面对电信诈骗这一社会顽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反诈战士。让我们携手并进,用法律的利剑斩断诈骗分子的黑手,用智慧和警惕守护我们的财产安全,共同构建一个没有诈骗的美好社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