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翻唱引纠纷,艺人声音权益保护引关注
未经授权翻唱引纠纷,艺人声音权益保护引关注
2024年8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了一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这起案件不仅明确了AI生成声音的可识别性标准,更首次通过司法判决确认了自然人声音权益的保护范围可以延伸至AI生成声音。
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
案件的原告是知名配音演员殷某某。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他人利用AI技术合成后,在多个知名APP上广泛流传。经调查,这些AI声音来自于被告一某智能科技公司运营的平台中的文本转语音产品。而这些产品,竟是被告三某软件公司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仅以其录制的一部录音制品为素材进行AI化处理后生成的。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明确了几个关键点:
AI声音的可识别性:如果AI生成的声音能够使一般社会公众或相关领域的普通听众根据其音色、语调和发音风格识别出特定自然人,那么这种声音就具有可识别性,属于自然人声音权益的保护范围。
授权问题:即使对录音制品享有著作权,也不意味着拥有授权他人对自然人声音进行AI化使用的权利。在未经声音主体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这种使用行为缺乏合法来源。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一、被告三向原告书面赔礼道歉,被告二、被告三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5万元。这一判决不仅为AI声音的使用划定了法律边界,也为未来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AI翻唱引发的争议
2023年5月,华语乐坛知名歌手孙燕姿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篇题为《我的AI》的文章,成为华语乐坛较早公开回应AI翻唱现象的艺人。当时,"AI孙燕姿"翻唱的《发如雪》等歌曲在各大平台走红,播放量破百万。虽然孙燕姿本人并未在文中直接提及AI翻唱是否侵犯其个人权益,但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大众对AI翻唱乃至AI声音是否构成侵权的广泛讨论。
AI翻唱技术的普及,使得模仿特定艺人声音的成本大幅降低。用户只需通过一些AI软件,如基于Sovits4.0模型的学唱软件,输入歌词和曲调,就能精准模拟出目标艺人的声音,生成翻唱歌曲。这种技术的滥用,不仅可能侵犯艺人的声音权益,还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
艺人与公司的版权之争
2024年3月,一则由蜂鸟音乐公司发布的版权声明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声明中称,该公司是邓紫棋多张专辑和数十首歌曲的录音、词曲版权的独家所有人,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这些作品,包括翻唱、复制、演出、网络传播等商业性用途。
这一决定立即引发广泛关注。根据声明,包括《泡沫》、《睡公主》、《A.I.N.Y.(爱你)》在内的100多首邓紫棋的代表作品,都将受到这一版权政策的限制。这意味着,邓紫棋本人可能都无法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演唱这些深受喜爱的歌曲。
这起纠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19年。当年3月7日,邓紫棋宣布与蜂鸟音乐解约,但公司并未承认。双方在合同有效期内的音乐作品及录制的版权归属上产生争端,最终对簿公堂。邓紫棋在诉讼中指控公司虚假陈述,并指出蜂鸟音乐未经其同意擅自注册"邓紫棋"和"G.E.M."商标。而蜂鸟音乐则辩称,注册商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盗版。
这起事件不仅是一场艺人与公司之间的纠纷,更折射出整个音乐行业在版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在数字化时代,音乐作品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但版权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在保护版权的同时,确保艺人能够自由使用自己的作品,成为整个行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结语
这些案例都表明,未经授权的翻唱,无论是通过传统方式还是AI技术,都可能引发严重的法律后果。对于艺人而言,保护自己的声音和作品不被非法使用至关重要;对于公众和企业来说,尊重知识产权,合法使用音乐作品,才是避免法律纠纷的关键。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在技术创新与个人权益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