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芬:传承百年的灵山大粽技艺
张龙芬:传承百年的灵山大粽技艺
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有一道传统美食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那就是灵山大粽。这道被誉为“无粽不成年”的特色美食,不仅是一种节日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灵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张龙芬:传承百年的粽艺大师
在灵山大粽的传承谱系中,张龙芬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作为灵山良公米粽第14代传人,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手艺,更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张龙芬的家族制粽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至今已有130多年。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制粽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掌握更全面的技艺,他还专门学习了南北派粽子的制作方法,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选材讲究:好粽始于优质原料
制作一个美味的灵山大粽,选材是第一步。张龙芬坚持使用灵山本地的优质糯米,这种糯米颗粒饱满,粘性适中,煮熟后口感软糯而不腻。绿豆则选用脱皮绿豆,经过浸泡后更容易煮熟,口感更细腻。猪肉则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经过秘制料酒腌制,既能去除腥味,又能增加风味。
包裹技巧:形如元宝的讲究
包裹是决定粽子形状和口感的关键步骤。张龙芬介绍,灵山大粽讲究“四平八稳,角尖匀称”。首先将两片粽叶交错叠放,形成一个漏斗状,然后依次加入糯米、绿豆和猪肉,最后用粽叶包裹严实,用绳子捆扎牢固。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
煮制秘诀:十小时的耐心等待
包裹好的粽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煮制才能达到最佳口感。张龙芬坚持使用传统柴火铁锅,他认为这样煮出的粽子更有风味。煮制时间长达十个小时,期间需要不断调整火力,确保粽子受热均匀。经过长时间的熬煮,糯米和绿豆充分吸收了粽叶的清香,猪肉的油脂也慢慢渗透到糯米中,使得整个粽子香气四溢,口感层次丰富。
创新发展:传统美食的现代演绎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张龙芬也在不断创新。他推出了荔枝桂圆粽、鸽子鸡肉粽、海鲜粽等新口味,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些创新不仅体现在口味上,还体现在生产工艺上。张龙芬结合现代食品加工理念,将灵山大粽的制作标准化、产业化,使得这道传统美食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灵山大粽已经从家庭作坊走向产业化生产,不仅在广西区内广受欢迎,还远销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出口到东南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张龙芬创办的“灵山泰香粽王”品牌,已经成为钦州的一张美食名片。
文化传承:粽香里的乡愁记忆
灵山大粽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在灵山,大粽不仅是节日必备食品,还用于建房、结婚、满月等重要场合。它承载着灵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张龙芬深知这一点,他不仅致力于制作美味的大粽,更致力于传承这门技艺。他成立了“灵山大粽文化传承俱乐部”,定期举办培训班,向更多人传授制作技艺。他还计划结合旅游、研学等业态,建立“非遗+荔枝”产业生产基地,让灵山大粽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在张龙芬看来,灵山大粽的传承之路还很长。他希望这门技艺不仅能代代相传,更能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他所说:“包一个大粽子,不仅是为家人团聚,更象征着灵山人民齐心协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