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里的“掌中乾坤”:布袋木偶戏的前世今生
漳州古城里的“掌中乾坤”:布袋木偶戏的前世今生
在福建漳州古城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剧场里,一场布袋木偶戏正在上演。台上的木偶们舞刀弄枪,翻腾跳跃,仿佛活了一般。台下的观众看得目不转睛,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这就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漳州布袋木偶戏,一门传承了数百年的传统艺术。
布袋木偶戏,又称掌中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闽南地区的戏剧形式。据传,它的创始人是福建泉州的秀才梁炳麟。梁炳麟屡试不中,在一次梦中得到“功名归掌上”的启示后,开始学习悬丝傀儡戏,并创新出直接用手掌操控的木偶表演形式。这种新颖的表演方式很快在当地流行开来,并逐渐传播到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布袋木偶戏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精湛的表演技艺。演员们将手伸入木偶的服装中,用手指灵活地操控木偶的头部和四肢,使其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在《大名府》这样的经典剧目中,木偶们不仅能做出倒水喝茶、射箭耍棍等日常生活动作,还能表演舞狮、杂耍等高难度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木偶的制作工艺同样精良。一个传统的布袋木偶由偶头、布身和四肢组成。偶头通常用樟木或白木雕刻而成,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布身和四肢则用布料制成,柔软灵活。现代的木偶还加入了机关装置,可以让眼睛眨动,嘴巴开合,甚至做出左右转动的动作,使表演更加生动逼真。
在音乐方面,布袋木偶戏融合了闽南地方戏曲的特色,同时又吸收了京剧的鼓点节奏。在《大名府》这样的剧目中,观众既能听到熟悉的闽南曲调,又能感受到京剧的韵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进入21世纪,布袋木偶戏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艺术,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采取了多种措施。他们不仅在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还积极创作适合儿童观看的剧目,如《小猫钓鱼》《拔萝卜》等,吸引小朋友走进剧院。同时,他们还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制作安全教育、防诈骗等主题的短片,让布袋木偶戏融入现代生活。
更值得一提的是,布袋木偶戏开始尝试演绎世界名著。2024年,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将推出新剧《巴黎圣母院》,并计划赴法国演出。该剧在保留传统表演技法的基础上,对舞台布景和木偶造型进行了创新设计,将教堂、广场等场景巧妙地融入方寸戏台之中,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漳州古城的木偶艺术表演馆是这门传统艺术的重要传承基地。每年春节期间,这里都会举办多场演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馆内不仅有精彩的现场表演,还设有木偶制作工艺展示区,让观众可以近距离了解这门传统艺术的奥秘。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布袋木偶戏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闽南地区的文化记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这门古老的艺术正以创新的姿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