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提升心肺功能,你真的跑对了吗?
跑步提升心肺功能,你真的跑对了吗?
跑步是提升心肺功能最简单有效的运动方式之一。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康复学院矫玮教授在央视《健康之路》节目中指出,正确的跑步姿势和方法不仅能锻炼股四头肌和臀大肌,还能帮助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但你真的跑对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科学跑步,提升心肺功能。
正确的跑步姿势
跑步看似简单,但正确的姿势非常重要。根据新华网的报道,跑步时应保持抬头、挺胸、收腹,身体微微前倾,躯干不要左右摇晃或上下起伏过大。肩膀要放松,双臂前后摆动,幅度不超过身体正中线。大腿和膝关节用力前摆,脚尖和膝盖不能偏向内侧或外侧,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要朝向正前方。步幅不宜过大,通过高步频和小步幅来缓解落地对膝关节的冲击力。
科学的跑步训练方法
间歇跑:提升心肺功能的金钥匙
间歇跑是一种结合了高强度爆发与低强度恢复的跑步训练方法,对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具有显著效果。具体操作是:以最快速度跑30秒,然后慢跑或快走2分钟,重复10次。这种训练方式适合有一定跑步基础的人。
HIIT:高效提升心肺功能的新选择
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是近年来流行的高效训练方式,它采用短时间内高强度的运动和休息交替进行的方式,让身体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能量,从而达到快速燃烧脂肪的效果。HIIT的强度要高于传统有氧运动的强度,一般需要达到85%以上的最大心率。
HIIT又细分成多种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塔巴塔训练法(Tabata)、冲刺间歇训练法(SIT)、高强度循环训练法(HICT)等训练方式。
- Tabata:20秒高强度运动+10秒休息,每组4分钟,一般需要进行8组训练。
- SIT:15-30秒全力冲刺+30-60秒休息,可以提高爆发力、速度和耐力。
- HICT:30-60秒循环训练,包括多种运动方式,如跳绳、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
跑步时的注意事项
控制运动量
每周运动量应控制在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严格控制运动量,每天跑步不要超过1小时,选择适度的慢跑,并结合步行和适当的休息。
选择合适的装备和场地
舒适的鞋子和衣服非常重要,建议选择专业的跑鞋,鞋底厚实又柔软。场地首选塑胶地、柏油路,不建议在水泥地上跑步。
注意热身和拉伸
正式开跑前热身5-10分钟,适当拉伸一下韧带和肌肉。现在天气越来越冷,跑前要热身,跑完再简单做一下整理运动。
夜跑安全
夜跑时选择安全路线,避免戴耳机。夜晚视线辨识能力、反应能力相对与白天来说较弱,反而听觉会变得更加灵敏,如果夜跑族在晚上跑步时戴着耳机,容易忽视外界环境,不能及时发现道路上的变化,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特殊天气下的注意事项
高温天气下需谨慎,身体不适及时停止。高温时去夜跑,风险明显增加。人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增加,出汗后,血容量减少、电解质减少,尤其是钾很低的话,低钾血症容易造成室颤。跑步强度高时,交感神经兴奋,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引起痉挛,出现恶性心率失常。有的人跑完想马上进入空调房或冲个凉水澡,这样也不好。
跑步是为了健康,找一个适宜的温度、时间、强度。身体不舒服,乏力、闷气、上不来气,该停就停。不要透支身体,不要抱侥幸心理“我还年轻”,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对潜在心血管病风险控制好。定期体检,发现危险因素提早干预,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不要延误。
科学跑步,理性运动,才能真正提升心肺功能,享受健康生活。记住,跑步不是比谁跑得更快,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