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如何破解语言难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如何破解语言难题?
2025年1月,深圳南山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因难度过高引发热议。这份试卷不仅题量大(36道题)、时间紧(90分钟),更令人关注的是其语言表述的复杂性。有家长戏称这是“语文老师出的数学试卷”,因为很多题目需要深刻理解文字含义才能作答。例如:
- 选择题第一题问“关于‘四万万’的理解错误的是”,选项涉及数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 第四题则要求判断“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中,( )发生的概率最小”,将成语与概率结合。
这份试卷引发的争议,凸显了小学数学应用题中语言理解的重要性。正如国家级骨干教师黄东坡所指出的,数学题目可以适度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但不应过度生活化,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利于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语言特点与难点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抽象性:数学语言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四万万”这样的数的表达,对学生来说就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
专业术语:数学应用题中经常出现专业术语,如“概率”、“容积”、“周长”等,学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
逻辑性:应用题往往需要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才能正确解答。
这些特点使得语言理解成为学生解题的关键障碍。特别是当题目过度生活化或语言表述复杂时,学生的理解难度会进一步增加。
学生在语言理解上的常见问题
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语言理解问题:
关键词理解错误:如将“小于”看成“大于”,或将数字“6”看成“8”。这种错误往往源于学生对题目关键信息的忽视或误解。
题意理解不完整:有些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就开始解题,导致答案偏离题目要求。
逻辑关系混淆:在涉及多重条件或复杂逻辑关系的题目中,学生容易混淆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导致解题错误。
过度依赖关键词:有些学生在解题时过分依赖某些关键词,而忽视了题目的整体意思,导致解题思路出现偏差。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学生的注意力、心理暗示和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正如专家指出的,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视知觉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时,容易受到干扰,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此外,家长的不当批评也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影响其解题表现。
教学策略与建议
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语言理解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把抽象性的语言转化为平常性的语言: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类比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日常语言。例如,在讲解“四万万”这样的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或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
把握题目中的精确性表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数字、单位、专业术语等,并准确理解其含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专门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对关键信息的敏感度。
进行必要的语意转化来简化数学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将复杂的语言表述转化为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或图形,从而降低解题难度。例如,在解决逻辑关系复杂的题目时,可以通过画图或列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训练、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题目的核心信息。
注重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习惯,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导致的错误。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帮助学生提高警惕性。
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如设未知数、列方程、作图、列举等,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
通过这些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理解的困难,提高解题能力。正如专家所强调的,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语言理解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