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取暖迎来发展新机遇
清洁能源取暖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5年1月1日,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施行,为清洁取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作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领域,清洁能源取暖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
近年来,清洁能源取暖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以慧居科技为例,该公司依托双良集团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已掌握25种新能源技术,获取国家专利238项。其立体化取能技术涵盖太阳能、地热能、工业余热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天上、地面、地下全方位的能源利用格局。
在具体应用方面,四季沐歌在河北省南宫市实施的纯水岸小区集中供暖项目颇具代表性。该项目采用空气源热泵技术,通过CAS系统实现高效供暖,不仅显著降低了碳排放,还大幅减少了运行成本。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数据显示,2023年北方地区清洁供热面积已达186亿平方米,清洁供热率达到76%。预计到2030年,中国清洁供热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
这一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能源法》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等地热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同时,公共机构优先采购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低碳能源以及节约能源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了市场需求的释放。
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从经济性来看,工业余热供暖展现出显著优势。相关研究显示,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的寿命期成本仅为24元/㎡,供热运营成本更是低至18元/㎡,远低于燃煤锅炉的27元/㎡和燃气锅炉的32元/㎡。
环境效益方面,清洁能源取暖对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贡献显著。自2017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发布以来,北方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前景广阔,但清洁能源取暖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技术路径选择较为单一,部分地区过度依赖煤改电、煤改气;余热供暖受企业生产情况影响,热源稳定性存在不确定性;供暖需求与余热量匹配问题也影响了余热的有效利用。
为应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建立统一的余热供暖组织管理架构,明确推进部门,完善制度设计;进一步明确“宜热则热”的清洁供暖原则,科学规划技术路线;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系统供热效率,深度回收低碳热源,开发零碳热源。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清洁能源取暖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燃煤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占比将逐步下降,电、地热、生物质等清洁能源供热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地区,生物质户式采暖、热泵、分布式光伏等多元化清洁取暖方式将得到更广泛应用。
总体来看,清洁能源取暖正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其经济性、环保性和技术可行性已得到充分验证。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取暖必将在我国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