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朝花夕拾》,原来是个大型回忆杀!
鲁迅的《朝花夕拾》,原来是个大型回忆杀!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创作于1926年,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后改名为《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不仅是鲁迅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展现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珍贵文献。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字世界,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独特魅力吧!
童年的乐园与束缚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童年的两个世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鲁迅写道:“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鲁迅对童年快乐时光的深深眷恋。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鲁迅不得不离开百草园,进入三味书屋这个“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三味书屋,鲁迅经历了从自由到束缚的转变。他写道:“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种对比鲜明的描写,既展现了鲁迅对知识的渴望,也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温情与批判交织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以温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与长妈妈的点点滴滴。长妈妈是鲁迅家的女工,虽然她有很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为鲁迅买来了他梦寐以求的《山海经》。鲁迅写道:“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通过这个细节,鲁迅展现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深深感激和怀念。
然而,在《五猖会》中,鲁迅则以批判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压抑。文章讲述了鲁迅在去看五猖会前,父亲强迫他背诵《鉴略》的故事。鲁迅写道:“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这种对比鲜明的描写,既展现了鲁迅对知识的渴望,也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留学经历与爱国情怀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的求学经历。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解剖学老师,他对鲁迅关怀备至,认真修改鲁迅的讲义,纠正其中的错误。鲁迅写道:“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种真挚的情感,展现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也体现了鲁迅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人类平等的信念。
然而,鲁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藤野先生》中,鲁迅还描述了自己在仙台医学院看电影时的经历。当看到中国人被日本人处决,而周围的中国留学生却在欢呼时,鲁迅感到深深的震撼和痛苦。这段经历最终促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学来唤醒国人的心灵。这种转变,展现了鲁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也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个人回忆与时代记录
《朝花夕拾》不仅是鲁迅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展现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珍贵文献。通过鲁迅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种种变迁:从封建礼教的束缚到新思想的萌芽,从传统教育的僵化到现代科学的兴起,从个人的自我觉醒到民族的救亡图存。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段话道出了《朝花夕拾》的真谛: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现实的反思;它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对时代的深刻记录。
《朝花夕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既有对亲情的眷恋,又有对社会的批判;既有对知识的渴望,又有对国家的担当。这部作品不仅是鲁迅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展现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珍贵文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