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老北京人力车夫的生活辛酸史
骆驼祥子:老北京人力车夫的生活辛酸史
1936年,老舍先生创作了《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小说通过祥子的“三起三落”,展现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祥子的生活状态
祥子来自农村,18岁时父母双亡后,他独自一人跑到北平城来做拉车维持生计。他年轻好强,不吸烟赌钱。他立志凭借自己的劳动,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黄面包车,并在皇城根下闯出一片天地。
一辆黄包车需要100块钱,而祥子每天只能存1角钱。也就是说,他想要买一辆车,就需要花费1000天的时间。即使这样,他也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三年里,他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茶里省,咬牙苦干,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
“三起三落”的经历
第一起:新车被抢
本以为这样就可以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那段时间,北平被战争和谣言所笼罩。车夫们都说西直门外的军阀正在疯狂地抓捕车辆,大家都不敢轻易接活。祥子平时不关注时局变化,固执地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为了多赚那两块钱,他不听取大家的劝告,冒险出去拉车。果不其然,还没等他上小道,就连车带人被官兵掳了去。看着自己辛辛苦苦买来的车,在别人手里被糟蹋,祥子痛不欲生。伴随着枪炮声,车子最终跌入山下,祥子也彻底失去了他的第一辆车。
第二起:积蓄被敲诈
祥子从军队逃出后,揣着卖骆驼的三十五元钱又重新回到了车行。见祥子一心想买车,车行老板刘四爷,主动提出给祥子低息借款。可祥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总觉得刘四爷想占便宜,他才不上这当,他要自己一分一分攒钱买。最后祥子把钱存在了刘四爷那,又拉起了租车。当给教授曹先生拉包月时,曹宅仆人高妈非常欣赏祥子的朴实上进。高妈建议他众筹买车,祥子觉得男子汉做事要靠自己不求人,放弃了。高妈还建议祥子把钱放贷放出去,钱放在兜里,一块钱永远是一块钱。如果拿出去放利息,钱会再生钱,能生不少利息,但祥子觉得这样不安全不愿意尝试。祥子固执的认为,钱在自己口袋里是最安全的。但一心想攒钱再买车的祥子,却在一次革命搜捕中,被别人敲诈,丢了身上所有的钱。再一次买车的希望,就此破灭。
第三起:为丧事卖车
虎妞用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但为了给难产而死的虎妞办丧事,祥子不得不卖掉车。祥子本已有属于自己的一辆车,只因每次走在命运的三岔口时,他总是固执己见的做出错误选择,最终梦想破碎。
悲剧结局
祥子从一个勤劳、朴实、充满希望的年轻人,逐渐变成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的悲哀。祥子的遭遇揭示了旧社会制度的腐朽与黑暗,以及底层人民在这种制度下生存的艰辛。
《骆驼祥子》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通过祥子等人的悲惨遭遇,老舍先生对旧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呼唤社会的正义与公平,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这种社会批判精神,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