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峒曾与黄淳耀:嘉定三屠的英雄故事
侯峒曾与黄淳耀:嘉定三屠的英雄故事
1645年,清军铁骑踏破江南,嘉定城内,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正在上演。清军将领李成栋奉命推行剃发令,遭遇嘉定百姓的坚决抵抗。在民族大义面前,这座江南古城上演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
英雄事迹:侯峒曾与黄淳耀
侯峒曾,字豫瞻,天启五年进士,曾任南明弘光朝通政司左通政。面对清军的入侵,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嘉定,组织民众抵抗。在他的领导下,嘉定百姓团结一心,誓死守城。然而,由于武器落后,加之内部意见分歧,嘉定最终被清军攻破。城破之际,侯峒曾与其子侯演、侯洁一同跳入宣家池,以身殉城,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气节。
黄淳耀,字蕴生,崇祯年间的进士,是嘉定的知名文人。在清军攻城时,他与侯峒曾一起领导嘉定保卫战。城破后,他与弟弟黄渊耀在西林庵自缢,以死明志。黄淳耀的诗文“浑古苍郁”,其意“词达理醇”,其风“清真雅正”,在明末文坛享有盛誉。然而,在民族大义面前,他选择了舍生取义,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嘉定的土地。
嘉定三屠:惨绝人寰的历史记忆
1645年6月,清军将领李成栋率精锐部队攻破嘉定,开始了第一次大屠杀。城破之日,清军对城内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无论男女老少,无一幸免。三天后,从西门到葛隆镇,河中尽是尸体。
七月初三,李成栋联合太仓清兵再次攻城,经过猛烈炮轰,城内箭石耗尽。初四日大雨滂沱,守城军民渐渐支撑不住。清军趁机猛攻,东门被破,清军涌入城内。李成栋下令开始屠杀,小街小巷都被搜查,见到人就喊着要他们交出财物,交得不够就砍三刀,东西拿光了就杀人。许多平民惨遭杀害。
八月二十六日,原南明总兵吴之藩反清投明,他率余部反攻嘉定城。城内清军毫无防备,顿时大乱。城内百姓都跑到吴军那边,“踊跃听命”。但很快就被镇压了。结果嘉定又遭遇了大屠杀,城内外有两万多人被杀,这就是嘉定第三次大屠杀。
历史影响:从嘉定三屠到辛亥革命
嘉定三屠不仅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更是一段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这场悲剧导致嘉定的文化世家遭受重创,士子罹难,文脉几乎中断。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后来革命党人宣传排满兴汉的重要历史素材,对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革命党人将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认定为民族革命,大肆宣传太平天国的民族革命传统,故清末革命党人多利用太平天国的民族革命传统,鼓吹排满兴汉。在《革命军》中,邹容写道:“消灭五百万野蛮满人,洗刷二百六十年来受满人迫害之耻辱,使中国再度的澄净。”《革命军》发行量达到百万本,对许多年轻知识分子造成很大影响。
武昌起义时,汉口的市民听说武昌开来了军队,不约而同地大放鞭炮,夹道欢迎,无数群众高呼“杀尽胡儿”、“兴汉灭满”的口号。面对排满宣传及排满行动,部分满洲贵族采取排斥汉族官员及防备新军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满汉矛盾。
结语:民族精神的永恒丰碑
嘉定三屠是一段极其惨痛的历史记忆,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时的不屈精神。侯峒曾与黄淳耀这两位英雄,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气节。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册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正如吴玉章在“陶庵留碧”碑上所刻的七律诗所言:“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千万,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换人间。”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更应珍惜当下,铭记历史,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