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AI教学大揭秘:从理论到实践
上海海事大学AI教学大揭秘:从理论到实践
上海海事大学的“海事超级智能体”项目,是该校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方面的创新尝试。这一项目不仅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更为重要的是,它针对高校教学和管理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全方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海事超级智能体”的五大功能
“海事超级智能体”主要包含五大功能模块,分别是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和助国际交流。
助学:智能化学习支持
在助学方面,系统能够对教学视频资源进行知识点抽取处理,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快速查找馆藏图书信息,了解图书情况和馆藏位置。
助教:教学资源生成
在助教方面,系统能够生成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完成系列教育教学基础工作。教师只需复核即可,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创新性工作中。例如,超级智能体可根据既定科目,辅助教师完成出题并附带解答。据介绍,海事超级智能体不仅可以完成出题,还可完成不同难度级别的出题工作,并附带对提问的自动纠错功能,如提问中的“5到题目”。
助研:学术资源查询
在助研方面,超级智能体对接学术资源查询,可在任何地点根据关键词快速调取学术资源库内容和文章。同时,教师还可借助海事超级智能体推进文献综述生成、研究实验自动完成、论文翻译润色等工作。
助管:业务系统操作
在助管方面,海事超级智能体与校内业务系统关联,可以帮助师生快速完成大量业务系统操作、调取业务系统数据、分析并生成用户所需统计数据和统计图表。例如,通过发送对应指令,海事超级智能体便可在校内人员库中查询本科新生男女数量和比例,并要求形成饼图。超级智能体快速生成和执行查询语句,后生成和执行代码,再生成图片,最终完成统计工作并数据可视化反馈给用户。
助国际交流:多语言翻译
在助国际交流方面,基于海事超级智能体供给海事教育资源,引入外部专业力量,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云中海事大学,共同促进海事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例如,超级智能体可对目标内容进行英文翻译。方便留学生或师生在国际交流中应对多语言环境,使校内规章制度等文件不需翻译成多种语言或避免翻译范围不充分问题。
技术架构与创新特色
“海事超级智能体”采用自建大模型+引用AI服务的模式,结合学校特色构建了海事领域专业知识库,涵盖航运物流、海洋法规等多个领域。系统由一颗大脑(LLM)进行自主支配运行,能够根据人的要求,自主判断、决策、分解子任务,自行与业务系统、专业知识库、海事垂直大模型及互联网交互分析,最终输出任务结果。
实施经验与未来展望
在实施过程中,上海海事大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依据学校自身专业特点构建专业领域知识库:上海海事大学依据自身航运物流海洋特色构建全域、全息、全量的海事领域专业知识库。联通校内外专业数据资源。如海事专业知识库、海事法律法规知识库、学校运行知识库、行业运行数据知识库、行业政策文件知识库、职业教育知识库等。专业领域知识库将成为海事垂直大模型的数据底座,也是未来走出国门,共建海事教育共同体的基础。
高度重视隐私安全保护:上海海事大学在海事超级智能体建设初期,就将隐私安全保护考虑在首位,建设良好的安全架构设置,对提问者进行权限设定,防范个人隐私和学校隐私泄露。对问题关键词进行系统识别,防范提示词漏洞攻击。如向超级智能体询问教师的课程表,可获得完整的课程信息,而询问某个学生的课程情况时,将会查看该用户的个人信息及访问权限。
长期保持技术迭代: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呈现迭代快、技术新等特点。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应用升级主要在多场景应用层面,从招生类知识基础问答,升级至知识查找、解题、生成报告等多方面应用。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和独立任务能力,形成“类人思维”,即可以根据事实,二次推理和理解规则,推断结果,得出结论。
个性化输出结果:海事超级智能体基于原有上海海事大学业务系统架构,采取直接交互方式,根据个人信息和身份信息直接调取业务系统产生的通知类和新闻类等数据输出个性化结果。
目前海事大语言模型和海事超级智能体版本号为0.1,仅对部分人员开放。后续会逐渐放开,让师生深切体会到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为海事教育与海事领域提供助力。
上海海事大学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优化了教学和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教育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