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无锡:《无锡景》的魅力再现
探访无锡:《无锡景》的魅力再现
2025年央视春晚江苏无锡分会场,一曲《无锡景·家国情》以其独特的江南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了全网热议。这首传唱百年的江南小调,经过创新演绎,不仅展现了无锡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更让观众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百年传唱:《无锡景》的历史渊源
《无锡景》作为江南小调的代表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最初,《无锡景》并没有固定的歌词,演唱者可以根据情境即兴发挥。1934年,无锡籍沪上滩簧演员王美玉首次将歌词固定化,并以滩簧唱法演绎,使得《无锡景》逐渐成型。此后,该曲调被多位歌手改编,成为时代流行的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景》的曲调源自北方的“侉侉调”,最早从山东一带沿大运河流传而来。这种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得《无锡景》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多种曲艺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电影亦采用该曲调作为插曲,如《三笑》中的《真心来相诉》、《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等。同时,因其优美动听,评弹、锡剧等各门类艺术家都曾用各自的艺术形式和方言演唱过这首小调。
艺术特色:评弹与小调的完美融合
在2025年春晚中,《无锡景·家国情》采用了苏州弹词的演唱方式,通过优美的旋律传递了江南的文化魅力。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于苏州,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
苏州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不衰。
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
文化内涵:南北交融的江南韵味
《无锡景》不仅是一首简单的民歌,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曲调虽然源自北方的“侉侉调”,但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创新。这种南北文化的交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在春晚的演出中,来自上海评弹团的高博文和陆锦花用苏州弹词的方式演唱《无锡景》,这种跨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正是江南文化的魅力所在。正如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曲艺专委会主任潘讯所说:“将江南小调《无锡景》以苏州弹词风格重新演绎,不仅增加了民间小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也让弹词这一传统非遗在传承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创新演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在2025年春晚的舞台上,《无锡景·家国情》的演出彻底打破了“舞台”的物理边界,将美学实验场域拓展至真实的地理水文空间。画面沿着千年古运河展开,粼粼波光的太湖成为动态舞台,非遗的活化演绎、科技美学的诗意表达与家国情怀的深沉叙事交相辉映,编织出一幅东方美学的现代长卷。
节目中,一把精微绣团扇引出了无锡的非遗元素。扇面上的江南景致——白墙、黛瓦、绿柳、石桥,在镜头的推进中徐徐展开,诉说着江南的厚重历史、丰盈文化与鲜活年俗。当《无锡景》的旋律首次从清名桥畔的乌篷船上飘出,这首江南小调被赋予了史诗般的叙事功能。《惠山茶会图》投射于运河水面,船行画中,人在景里,形成了一幅"景中景、画中画"的复合空间。
水上非遗市集中,苏绣团扇与LED灯带共悬舟楫,锡剧唱段与电子混音同漾波心,传统年节的仪式感在现代科技加持下,从舞台延展至百姓日常,一家人在团聚中碰杯,诠释着“年”的团圆寓意。在古运河的桨声灯影里,倪妮的角色感叹道:“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这一刻,观众的视角与倪妮的情感相融合,随后,鱼灯如星辰般摇曳,最终落入清名桥的水面,完成了从私人记忆到公共审美的转化。
未来展望:传统艺术的新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代表江南文化的苏州评弹不断被重新演绎、创新传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作为评弹艺术从业者的一员,我倍感激动和骄傲。”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说,就像前一段时间《声声慢》的走红一样,曲艺、评弹都需要更多人的喜欢和认同。当年的《蝶恋花》《苏州好风光》风靡全国也是如此,它带来的影响力至今不衰,希望涌现出更多的“出圈”之作。
在《无锡景·家国情》的演绎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一首小调的魅力,更看到了传统艺术在现代舞台上的重生与发展,诠释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这首百年小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持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