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首次发现白鹈鹕:生态恢复成效的有力证明
黄河三角洲首次发现白鹈鹕:生态恢复成效的有力证明
近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在进行鸟类监测时发现了一只特别的鹈鹕,经确认其为白鹈鹕。这是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首次记录到这一珍稀物种,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也为研究白鹈鹕的地理分布和迁徙提供了重要数据。
白鹈鹕(学名:Pelecanus onocrotalus),又称东方白鹈鹕或大白鹈鹕,是一种大型水鸟,属于鹈形目鹈鹕科。它们以体型庞大、独特的喉囊和优雅的飞行姿态而闻名。白鹈鹕通体白色,略带粉色,胸部有橙色羽毛点缀,初级和次级飞羽呈黑色,与白色身体形成鲜明对比。它们的虹膜为红色,喙铅蓝色,嘴尖及上下缘带有红色,脚部呈粉红色。
白鹈鹕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沿海及沼泽地带,以鱼类为食,捕食时从高空俯冲入水。它们通常在4至6月间集群筑巢,每窝产卵2至3枚,孵化后卵变为黄褐色。白鹈鹕部分种群具有迁徙习性,亚洲繁殖个体常在巴基斯坦越冬。
白鹈鹕曾广泛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但因生态环境恶化,野外数量急剧减少。目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纳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等级(LC)。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包括北部黄河故道刁口河流路一千二、南部现行清水沟流路黄河口、大汶流等3个区域。近年来,通过持续的生态补水和修复工作,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2024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水工作全面开启。截至7月5日,保护区已先后开启14个取水口进行生态补水,累计补水1.34亿立方米。通过连续多年的生态补水工作,清水沟、刁口河流路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进一步恢复。
此次白鹈鹕的出现,不仅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成效的有力证明,也体现了我国在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显著成果。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在这里栖息、繁殖,黄河三角洲正在成为真正的“鸟类国际机场”。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4种。从2020年3月至今,还首次发现火烈鸟(或者大红鹳)、白鹈鹕、勺嘴鹬、黑头鳾、中白鹭、红胸黑雁在这里栖息。这一系列发现,充分说明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不仅为珍稀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也为人类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随着生态、文旅、经贸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黄河三角洲正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