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无锡景》舞台艺术魅力大揭秘
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无锡景》舞台艺术魅力大揭秘
“水是今年春晚无锡分会场重要的表达元素。”2025年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执行总导演刘翔宇说,无锡是四个分会场中唯一一个全水路串联的城市,“水”给了导演组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无锡分会场最大的亮点”。
“我们有一段情,唱给祖国听。”除了山水城市之美,更有人文兴盛之美。在无锡分会场的舞台中,顾恺之、徐霞客、苏轼、范仲淹等与无锡息息相关的历史名人“穿越而来”,吟唱出各自心中的“无锡景”,劳模、大国重器的建设者、保家卫国的老兵等各行业的“无锡人”共唱一曲《新无锡景》。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晚,惠山泥人、精微绣、紫砂等无锡非遗装点出热闹的江南烟火气,传颂百业之盛;二胡、琵琶、口琴,民乐与交响乐交融出无锡音乐之都的独特魅力。
“整个无锡分会场共有约15个取景点位,包括清名桥、南长街、鼋头渚、惠山古镇等,我们希望突出无锡的就是一个字,美!”2025年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负责人刘欣说,无锡水美景美人美,千百年来人才辈出,希望观众看完春晚无锡分会场的节目,能感受到一代代江南人奋进勃发的豪情和刚柔并济的江南气韵。
“春晚无锡分会场真的好绝!”“春晚节目组审美在线!”“无锡,我为你骄傲,太美了!”“无锡,美不胜收,繁华盛世”……春晚无锡分会场亮相后,网上好评如潮。
“春晚播出后,很多网友都被江南婉约古典的美深深震撼,我作为参与者也不例外。”梁溪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梅说,作为无锡分会场的主舞台,如今的清名桥就如镜头中一般,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红黄相间的灯笼灯流光溢彩,与街区的古朴建筑相得益彰,令古运河畔美出了新高度。
惠山映月里被选为拍摄地后,近来每日也是游人如织,广大市民游客争先恐后前来“打卡”。尤其是夜晚华灯初上,龙头河畔的鱼灯随风摇曳,似在水中游,为江南古镇增添了一缕灵动。在春晚花灯、鱼灯布置的基础上,惠山古镇在梅隐里、薛中丞祠等位置增添了新春氛围花灯布置,在桥头广场处增设了映月“乐”市,将非遗、手作、插花、酿酒等业态摊主丰富其中,并推出国风巡游、舞狮表演、传统昆曲琵琶演出等活动,增添了游客们的可逛、可玩性。
创新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2025年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以一首改编填词的江南小调《无锡景》为主线,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展现了无锡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演出以“水”为串联元素,通过鼓点、二胡等音乐元素配合舞步,将江南水乡的景致次第呈现。画面从江南水乡徐徐展开,以水换景到大运河,再到波光粼粼的太湖,摇橹船、画舫船、工业轮船等舟楫都是舞台。最后,百艘帆船在太湖的烟波浩渺中扬帆启航,各行各业的代表以奋楫扬帆之态一展拼搏之姿。
演出分为千年文脉、实业报国、奋楫扬帆三个篇章,通过清名桥、南长街、鼋头渚、惠山古镇等15个取景点位,展现了无锡的自然人文之美。节目中,顾恺之、徐霞客等历史名人“穿越而来”,与现代无锡人共同演绎了一曲《新无锡景》,展现了无锡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百年小调的新生
《无锡景》作为江南小调的一部分,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歌曲传唱已有一百多年,其歌词最初并不固定,演唱者可以根据情境进行即兴发挥。1934年,无锡籍演员王美玉首次将歌词固定化,并以滩簧唱法演绎,使得《无锡景》逐渐成型。此后,该曲调被多位歌手改编,成为时代流行的代表作。
在本次春晚中,《无锡景》以苏州评弹的形式重新演绎,由上海评弹团的高博文和陆锦花演唱。这种创新不仅增加了民间小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也让弹词这一传统非遗在传承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社会影响:全网热议的文化现象
春晚无锡分会场的演出引发了全网热议。据统计,相关话题全网总话题量超16.5亿,登上多个平台热搜榜。其中,“#无锡分会场#”、“#春晚无锡分会场哪些值得期待#”等13个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主榜,“#无锡还是最美的#”、“#无锡美翻了#”等24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全国实时榜。
主流媒体也纷纷聚焦无锡分会场。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通过85672篇相关报道,表达了对无锡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认可。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孙尚武评价道:“我们可以感受到无锡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节目传递出无锡人民聚精会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
这场演出不仅展现了无锡的自然人文之美,更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它让观众感受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也让传统评弹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正如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新伯所说:“曲艺、评弹都需要更多人的喜欢和认同。希望涌现出更多的‘出圈’之作,以延续江南文化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