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楼:聊城的文化地标
光岳楼:聊城的文化地标
光岳楼:聊城的文化地标
光岳楼,这座矗立在聊城古城中心的宏伟建筑,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中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它不仅见证了聊城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更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
雄伟的建筑艺术
光岳楼的建筑规模令人惊叹。整座楼高33米,合九丈九尺,为极阳之数,分五层而建,暗对河洛之数。建筑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主楼为全木结构,高24米,有回廊相通。楼内结构精妙,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全部采用榫卯结构,未用一根铁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
光岳楼的建筑风格与宋代的《营造法式》极为相似,融合了宋元建筑的特点,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登上光岳楼,可以俯瞰整个聊城古城,感受“霄汉凭陵日月悬,下临无地上通天”的壮丽景象。
流传千年的文化魅力
作为聊城的文化地标,光岳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2024年,正值光岳楼建成650周年,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特地增设“光岳楼中的‘诗境’与当代文化链接”地方赛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师生,以诗词歌赋、小说创作、视频制作等多种形式,为光岳楼献上了一份份文化厚礼。
在这些作品中,既有传统诗词的韵味,也有现代艺术的创新。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用“雄浑”“缜密”与“超诣”来形容光岳楼的独特魅力;吉林大学研究生李文涛即兴作画并赋诗:“鲁地凤聊见岳楼,飞檐斗拱韵长留。层层画栋迎朝日,叠叠雕栏送暮秋。”这些创作不仅展现了光岳楼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其在当代文化中的活力。
当代的保护与传承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光岳楼的文化遗产,聊城市在2024年10月1日举办了“光岳天下”庆祝活动。活动包括舞蹈演出、经典诵读、古筝演奏、亮灯仪式、京剧表演、红歌联唱等多个环节,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和市民参与。其中,《论语》诵读环节尤为壮观,约3000名学生齐声诵读,场面震撼人心。
在遗产廊道理念的指导下,光岳楼及其周边的运河遗产正在得到系统的保护和更新。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运河本体保护手段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未来,如何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是光岳楼文化传承面临的重要课题。
结语
光岳楼,这座见证了聊城六百多年沧桑的古楼,以其雄伟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它不仅是聊城的地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光岳楼将继续承载着文化使命,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古城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