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研发生态友好型草莓种植新模式
上海交大研发生态友好型草莓种植新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许文平博士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生态友好型草莓种植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草莓产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农药和化肥使用的大幅减少,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创新种植模式:从传统到科技
许文平博士团队通过细致研究,发现传统草莓种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地膜覆盖时间晚导致杂草丛生,棚膜覆盖延迟容易引发病虫害,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则会影响果实品质和环境安全。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
提前覆盖地膜:通过提前铺设地膜,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减少了除草剂的使用。
全程覆盖棚膜:改变传统种植中棚膜覆盖时间较晚的做法,全程保持棚膜覆盖,既能防止雨水带来的湿度增加,又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从而减少农药使用。
精准滴灌技术:采用滴灌方式精确控制土壤的温湿度,既保证了植株生长需求,又避免了水分过多导致的病害发生。
反光地膜的应用:使用反光地膜替代传统黑地膜,不仅能有效提高果实品质,还能改善植株光照条件,促进光合作用。
基质育苗技术:推广使用基质苗而非传统的裸根苗,虽然成本略高,但能显著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生态友好:减量增效的双重收益
这种新型种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生态友好性。通过创造一个干燥、干净的栽培环境,不仅降低了空气湿度,减少了病害发生,还通过精确施肥降低了肥料使用量。这种“减农药、减化肥”的做法,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果实品质。
实际应用:从试验田到果园
目前,这一创新种植模式已在浦东部分果园得到应用。许文平团队表示,虽然整个种植过程并不复杂,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一些种植者出于成本考虑,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裸根苗,而不是效果更好的基质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的普及速度。
未来展望:引领现代农业转型
上海交通大学的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是对草莓种植技术的革新,更是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优质和环保,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也有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这一创新模式的成功应用,为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推广,相信这种生态友好型草莓种植模式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安全的草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