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婚礼习俗大揭秘:从传统到现代的浪漫演变
广西婚礼习俗大揭秘:从传统到现代的浪漫演变
广西,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美丽土地,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婚礼习俗。从壮族的“不见面恋爱”到瑶族的“串新娘”,再到汉族的传统仪式与现代婚礼的完美结合,广西的婚礼文化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画卷,展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壮族:不见面的浪漫
在广西壮族地区,有一种特别的婚俗——“不见面的恋爱”。这种独特的婚恋方式,充满了神秘与浪漫。
在壮族的婚俗中,男女双方在订婚前是不允许见面的。男方或女方的媒人会带着粮果饼干等“手信”到对方家求亲。如果女方对男方的情况感到满意,就会派人告知媒人,并把待嫁女的生辰八字交给男方。男方家会对双方的八字进行合婚,如果没有相克,且在接下来的三五天内没有出现任何不吉利的兆头,就可以定婚了。这种通过媒人传递信息、双方不见面就定下终身的方式,被称为“初定”。
在“初定”之后,如果双方家庭都感到满意,就可以举行“大定”。从这一刻起,双方的家长就可以互称亲家,开始往来,并按照亲家的礼仪参与对方的红白事。
在婚礼当天,壮族新娘会经历一个特别的仪式——“开眉”。男家会准备一面镜子、一把梳子、一支簪子、大小红丝绳各两条以及一块猪肉、九升米(取长久之意)。这些物品由预定的接亲娘或媒人送到女家。女家则会邀请“好命”的女性(即父母健在、有子女且身体健康、兄弟姐妹齐全的姑嫂)来为新娘梳妆。她们会在新娘的前额、眉毛、颈背等部位擦上少许灶心灰,然后用细丝绞掉有关部位的汗毛,将眉毛修剪成弯月状。未婚的姑娘通常留着刘海,而在这一天,必须将刘海往上梳,把三七分的姑娘发型梳成发髻,用红丝绳扎起来,插上簪子,变成少妇的发型。这个过程非常细致,要直到新娘满意为止。据说,未婚的女子是不允许在场观看这一仪式的。
新娘出嫁时,会穿上黑色的衣裳,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都会撑着一顶黑色的布伞。这种黑色嫁衣裳并非出于哀伤,而是代表着喜庆和正统。据说,壮族先民最初只能穿白布衣,后来发明了用大靛草染布的方法,才开始穿黑布衣。在当时,能穿上黑布衣已经是一种高贵的象征。此外,壮族人认为喜鹊的羽毛是黑色的,因此黑色也象征着喜庆。
当新娘离开娘家时,会在门槛上连踏三下,表示对娘家的依依不舍。步行到庭门前时,接亲娘会踏着新娘的脚印,亦步亦趋,这个动作被称为“封典印”,意在祈愿新娘一心一意嫁出去,不要走回头路。走出庭门后,新娘由族内的长辈(通常是叔或兄)背出村寨门,然后与伴娘一起步行到夫家。按照习俗,新娘在出嫁路上是不允许回首观望的,如果无意中回头,接亲娘会立即用布伞遮掩。为了弥补这一不祥之举,接亲队伍在遇到有清水的地方,会打一盅凉水给新娘喝,意在让新娘忘记对娘家的留恋。路过溪流或河流时,接亲娘会捡两块小卵石放入新娘的布袋内,一直带到新床上,象征着夫妻和睦相处,不受欺负。
到达夫家后,新娘会被要求进行一项特别的仪式——“过筛”。在洞房门口,男家早已派人举着米筛,上面放着一把散开的筷子和一条新郎用过的裤子。当新娘跨入房门槛时,持筛人会摇摆米筛上的筷子,发出“沙啦啦”的响声。这个仪式据说有两个寓意:一是劝导新娘“莫学米筛千只眼”,日后不要见异思迁,要一心安于这个家;二是告诫新娘日后不要欺负丈夫。
拜堂后,新娘会在接亲娘的陪同下进入洞房。洞房里的一张桌子上铺着红布,上面摆着一托盆米,米上面架着一把剪刀,寓意新娘日后勤于裁剪、耕种,使家庭丰衣足食。桌的两旁,接亲娘与新娘相对而坐,接亲娘的双脚踏在新娘的双脚上,一直坐到板凳被坐热,脚下的地皮被踏暖为止(大约15分钟),表示新娘在这个家已生根,期待开花结果。这段时间是不允许男家人和其他客人进房的,这个仪式被称为“坐时”。
“坐时”仪式结束后,新娘会开始更衣,走出洞房让众人一睹芳容,然后去汲新水。在壮语中,这被称为“压饮磨”。汲新水时,需要由姑姑或嫂嫂带领,到了水边或河边,新娘要向水源头的方向行一屈膝礼,并丢几枚硬币入水,意在敬水、买水,表示从此将长期饮用这里的水。汲水时,木桶要一次性从水源头汲满,象征着美满吉祥。如果汲水的地方离家较远,道路崎岖,可以用水壶代替,但打水的规矩不能省略。
到了晚上,新娘会把从娘家带来的熟壳花生、糖果、饼干和硬币等撒在床上,让孩子们抢拿。当孩子们开始抢夺时,早已等候在洞房门口的男女孩童会蜂拥而入,争先恐后地爬上床去“抢”东西。快“抢”完时,新娘又会把糖果花生从孩子们的头顶撒下来,使孩子们更加兴奋。这时候抢夺床上食物的孩子越多就越热闹,新郎家里人则觉得越体面。新娘还会让孩子们坐在床上吃东西,并允许他们带走一些。随后,新郎的姑姑或嫂嫂会给新郎新娘嘴里各送一块糖,问他们甜不甜?新郎新娘要异口同声回答:“甜过糖。”至此,整个婚礼才算正式结束。
瑶族:通宵达旦的祝福
瑶族的婚礼同样别具一格,充满了民族特色。瑶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整个通宵,新娘和新郎需要不停地向长辈和村里的长者们行礼致敬。
瑶族婚礼中的“串新娘”仪式十分热闹。当新娘和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方会举行接亲仪式。新娘和送亲者在男方门外围成一个大圆圈,或排成数行。男方的吹鼓手则在新娘和送亲的队伍中吹着唢呐,敲着锣鼓,吹奏着迎亲曲串来串去,总共要串36串,因此被称为“串新娘”。
瑶族婚礼中最特别的是“通宵拜老”的仪式。晚饭后直到天亮,新娘都要陪着新郎向长辈们行礼。婚礼在正厅举行,正厅中间的墙上设有祖先的神龛,神龛两旁贴着红底金色的双鼓字,下面摆放长凳和案台,案台上正中摆着一个全猪头,左右各摆一只披红的盘托,两侧插着大小红烛各一对,案前的地面上铺着大红花被,整个大厅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婚礼开始时,新郎和祖父母、父母及全村的长者在神龛前就座。案台上摆满酒肉,长者们开怀畅饮。当酒至半酣时,新郎从左门、新娘从右门分别步入厅堂,即男左女右。他们身着华丽的瑶族婚礼盛装,在案台前铺好的大红被旁并排站立,面向神龛(祖先牌位)和长者。这时,由司仪起立致祝词,众人和声,即祝愿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等等。不时还伴奏着瑶族八音,气氛热烈。随着一阵欢呼声,众人祝颂完毕,婚礼便进入了高潮。红烛点燃着,长者在台上继续畅饮,新郎和新娘开始行跪拜礼。新郎双手拿着一块折叠好的新毛巾,高声说:“请祖宗保佑,保佑我们夫妻和睦,白头偕老。”新娘则双手捧着一碗酒,高声说:“请祖宗保佑,保佑我们夫妻恩爱,早生贵子。”说完,新郎和新娘一起向祖宗牌位和长者们行三跪九叩之礼。礼毕,新郎和新娘一起向祖宗牌位和长者们敬酒。长者们接过酒,一饮而尽,然后向新郎和新娘祝福。最后,新郎和新娘一起向祖宗牌位和长者们辞行,退出厅堂。整个婚礼仪式才算结束。
汉族: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广西汉族的婚礼则更多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广西的一些汉族地区,仍然保留着提亲、安床、迎亲等传统仪式。
提亲是婚礼筹备的第一步。男方会准备好提亲礼物和聘礼,由媒人带领前往女方家。以前,礼物比较贵重时,抬礼物的人数需要是双数,通常是两个人抬一个。现在,礼物多数是现金,需要一个吉利数字。礼品也一定是双数,寓意成双成对。
安床是婚礼前的重要准备环节。一般由全福太太(即夫妻双方都健在,子女双全的人)主持,安床的吉日、吉时按照专门的时间安排。安床仪式完成后,全福太太需要说一些安床的吉祥话,并安排金童玉女压床,寓意早生贵子。
迎亲是婚礼当天的重要环节。男方吃过早饭后出发,前往女方家迎亲。迎亲队伍的人数有一定的讲究。如果是双数,那么女方家的送亲人数也需要是双数。如果迎亲队伍是单数,那么送亲人数也为单数,凑成双数。
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新郎会带着新娘给家中长辈敬茶。长辈们会给一些红包作为回礼。敬茶的对象一般是家中比较亲近的长辈,算是互相认识一下。在敬茶的时候,还会有人唱贺词,祝愿夫妻白头偕老。
在广西的婚嫁习俗中,宴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男方会设立结婚宴席,女方则会举办于归宴席。两边的宴席都分为三天,第一天是入场宴席,第二天是正席,第三天是散席。女方举办宴席所需的物品,基本上都是用男方提供的彩礼购买的。
现代婚礼: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广西的婚礼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现代广西婚礼也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
2024年6月15日,在南宁首创·奥特莱斯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新人们身着经典婚纱礼服,以特制的婚书为证,用传统浪漫的仪式牵手一生。伴随着怀旧金曲的熟悉旋律,新人们踏上T型红毯,接过亲朋好友、贵客嘉宾送来的福袋,步入宛若时空隧道的婚礼会场。会场四周布置着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等富有年代感的结婚“三大件”,千禧风和现代感的婚礼元素点缀其间。南宁市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员向新人们颁发印有婚姻登记专用章的专属婚书,新人们还获赠了“新婚大礼包”,满满的仪式感为婚礼现场增添了浓浓的甜蜜氛围。
在广西玉林,一场盛大的集体婚礼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100对新人在同一天喜结连理。这种集体婚礼的形式,既体现了传统婚礼的庄重,又符合现代社会对简约、环保的追求。新人们在集体的氛围中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肯定,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广西的婚礼习俗,如同广西的山水一样,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无论是壮族的“不见面恋爱”,瑶族的“通宵拜老”,还是汉族的传统仪式与现代婚礼的完美结合,都展现了广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独特的婚礼习俗,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承载着广西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