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最新研究:老年人房颤预防新策略
阜外医院最新研究:老年人房颤预防新策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心房颤动(房颤)已成为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的房颤患病率约为1%,而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则高达10%以上。房颤不仅会导致心悸、乏力等症状,还会显著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预防房颤的发生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在第34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赵雪燕教授详细介绍了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最新进展。根据《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因其稳定、可预测的抗凝效果及较少的药物相互作用,被推荐为老年房颤患者首选抗凝药。这些新策略将有助于更好地预防老年人因房颤引发的卒中风险。
NOAC:老年房颤患者的首选抗凝药
随着年龄增长,房颤患者卒中/体循环栓塞风险增加,出血风险也随年龄增加明显升高。一项中国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显示,≥80岁男性房颤人群患病率达到6.3%、女性为5.6%,且≥80岁超高龄房颤患者无论是否接受华法林治疗,颅内出血风险均显著增加。此外,老年房颤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占到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所面临挑战的30%。
针对这些特点,各大指南都一致推荐NOAC作为老年房颤患者的首选抗凝药。与传统抗凝药华法林相比,NOAC具有以下优势:
- 起效快、半衰期短
- 相互作用少、效应剂量变化小
- 不需实验室监测
- 稳定、可预测的抗凝效果
一项韩国真实世界研究纳入了2014-2017年21468例超高龄(≥80岁)伴一种或多种出血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房颤患者,结果显示NOACs治疗高危超高龄患者的疗效和临床结局均优于非OAC治疗。
高血压: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房颤最常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显示,高血压会使不良的心血管事件增加。弗莱明翰心脏研究38多年来的追踪研究表明,收缩压大于160 mmHg或者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 mmHg更容易发展为房颤,并且收缩压和房颤的发病有更紧密的联系。
高血压通过多种机制诱发房颤:
- 心房结构重构:高血压导致心肌间质纤维化,影响心脏正常功能
- 血流动力学改变: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压力升高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促进心房重构
-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
- 炎性反应:高血压与炎症相互作用,加重心脏损伤
在治疗方面,ACEI/ARB类药物被证实能有效降低房颤发生率。一项包括11项对照临床试验的研究显示,ACEI或ARB能使房颤发生率降低23%。此外,小剂量地高辛联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也被证明对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有较好疗效。
个体化治疗策略
对于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需要充分考虑年龄、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因素。赵雪燕教授建议,高龄(≥80岁)、肾功能受损以及存在其他出血高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NOAC时需减少剂量,降低出血风险。
在选择具体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特点和患者个体差异。例如,艾多沙班15mg在中国获批,为高龄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ELDERCARE-AF研究结果显示,对不适用标准剂量OACs的≥80岁的NVAF患者,艾多沙班15mg有效性优于安慰剂且不增加大出血风险。
结语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房颤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阜外医院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指导,特别是在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方面。通过合理使用NOAC,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房颤发生率和相关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对于老年人群来说,定期筛查房颤,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维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