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丸的5个临床应用,一文总结
龙胆泻肝丸的5个临床应用,一文总结
龙胆泻肝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最早记载于《医方集解》,由龙胆草、栀子、黄芩等10味中药组成。该方剂具有清肝胆实火、泄下焦湿热的功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龙胆泻肝丸在酒精性肝病、原发性高血压、急性胰腺炎、失眠症和湿疹等5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 酒精性肝病
龙胆泻肝丸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当归、柴胡、甘草10味药组成。其中,龙胆草作为君药,具有清肝胆实火、泄下焦湿热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根中主要含龙胆苦苷等成分,具有保肝、利胆、降压、抗炎等活性。龙胆泻肝丸通过肝脾并调兼以利湿去痰、活血化瘀的方式解酒毒,可有效改善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 原发性高血压
龙胆泻肝丸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专泄肝胆之火,善清下焦湿热,故为主药。黄芩清肝、肺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二味苦寒清热,共助龙胆草以泻肝胆经实火,清利肝胆湿热。木通、车前、泽泻利水祛湿,使肝胆湿热从小便而出。然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必伤阴耗血,故用生地、当归养血益阴以柔肝,使祛邪而不伤正。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经。甘草调和诸药,以免苦寒伤胃,并可缓肝之急,以制其横逆之性。龙胆泻肝丸辅助治疗高血压,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对某些靶器官损害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
3. 急性胰腺炎
龙胆泻肝丸最早记载于清代汪昂所著的《医方集解》中,具有清利肝经湿热的作用。其中的龙胆草味苦而性寒,在泻肝胆实火的同时可以清热燥湿,是此方的君药。黄芩可泻实火而除湿热,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芩可抑制氧自由基的过氧化作用;栀子也可清热泻火,在现代药理学中发现其具有降低胰酶的作用,其所含京尼平苷可以降低胰淀粉酶活性,并减少膜脂的过氧化产物。泽泻利水、渗湿而泄热,在现代医学中认为高脂血症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诱因之一,而泽泻中分离所得的泽泻醇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因此可以从病因上治疗急性胰腺炎。木通和车前子也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且现代药理学认为车前子同时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肝主藏血,且上述药物多性寒,在清热的同时有可能损耗阴血,因此加用生地黄、当归达到滋阴养血的目的。柴胡引诸药入肝经,甘草调和诸药。龙胆泻肝丸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预后,缩短治疗时间。
4. 失眠症
龙胆泻肝丸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为君药。黄芩、炒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为臣药。湿热的主要出路,是利导下行,从膀胱渗泄,故又用渗湿泄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耗;且方中诸药以苦寒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为佐药。肝体阴用阳,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都,火邪内郁,肝胆之气不舒,用大剂苦寒降泄之品,既恐肝胆之气被抑,又虑折伤肝胆生发之机,故又用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二药并兼佐使之用。龙胆泻肝丸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可有效改善临床证候,加快入睡,改善多梦易醒症状。
5. 湿疹
龙胆泻肝丸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3药为君药,龙胆草性味苦寒,功在清热燥湿,入肝胆膀胱经,苦寒沉降,长于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肺,善泻上焦之火,栀子清热解毒,以泻三焦之火,3药共奏清热利湿之功;泽泻、通草、车前子共为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清热除湿解毒,使湿热从水道排除;生地黄甘寒,既能清热凉血,又善养阴生津,当归滋养阴血以柔肝,2药共用勿使苦寒之剂损伤阴分,肝性喜条达,湿热犯之,气机不畅,用柴胡疏之,并作为引经药,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症相应而愈。龙胆泻肝丸治疗湿疹,能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