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守护长城,传承中华文明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守护长城,传承中华文明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各类活动,其中,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长城保护:从检察公益诉讼到地方实践
2024年,长城沿线15省份检察机关开展“长城保护公益行动”,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75件,制发检察建议469件,提起诉讼43件,督促保护长城点位846处。这些数据背后,是检察机关通过法律手段推动长城保护的坚定决心。
在北京密云区,作为长城保护的先行者,2025年计划对区域内的7座城堡和3座敌台进行抢险加固。密云区文旅局局长郑艳华介绍,此次保护工程将重点解决排水不畅、坍塌滑落、墙体开裂等问题,同时尽可能保留长城古朴沧桑的历史风貌。
公众参与:从民间组织到社区共建
在长城保护的道路上,不仅有政府和专业机构的努力,更有一群默默奉献的民间力量。长城小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最初的户外爱好者组织,到如今的专业保护机构,长城小站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保护之路。
长城小站创始人张俊回忆,1999年创立之初,他们只是想把长城的美好路线分享出来。但随着对长城了解的深入,他们意识到长城保护的重要性。2003年,《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颁布后,长城小站果断转型,专注于长城保护工作。
他们不仅整理长城资料,建立电子档案,还创新性地开展学校教育项目。通过“家住长城边”项目,长城小站已经在沿线助学20多所学校,每年都会走进一所新学校,同时维护好“老”学校,形成了一条保护长城的“珍珠链”。
文化传承:从传统研学到创新实践
如何让长城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中国长城学会给出了一个创新答案:通过趣味化、系统化的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长城的魅力。
“长城好少年”项目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9个方面的主题组成。这个项目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传承与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让青少年在探索长城魅力的同时,学习历史,感悟文化,创新未来。二是全面发展。注重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长城好少年”研学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三是社会联动。构建多方参与的公益平台,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长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中国长城学会首席专家董耀会表示,长城文化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让孩子们在实地考察中,通过互动体验和实践活动,深刻理解长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更能体会到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重要性。
从检察公益诉讼到地方实践,从民间组织到社区共建,从传统研学到创新实践,长城保护和文化传承正在开启新的篇章。这不仅是一场文物保护行动,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重塑。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长城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