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暗夜追踪:流行文化中“连环杀手”的起源和流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暗夜追踪:流行文化中“连环杀手”的起源和流行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id=33349118

在流行文化中,连环杀手已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元素,从文学到影视,从经典到现代,这一形象不断演变和丰富。但你知道吗?连环杀手这一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本文将带你追溯连环杀手在流行文化中的起源与演变,揭示这一令人胆寒又充满谜团的恐怖罪犯是如何成为文化符号的。

连环杀手的现实起源

“我恨妓女
我不会停止剖开她们的胸膛
除非你们能捉到我”
——你真诚的开膛手杰克

连环杀手并非流行文化虚构的角色,他们是实际存在于真实世界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连环杀手可能是吉尔斯·德·莱斯(Gilles de Rais),他也是西方童话传说中的反派角色“蓝胡子”的现实原型之一。吉尔斯·德·莱斯是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的法国元帅,曾和圣女贞德并肩作战,并在贞德被英军烧死后的第二年击败了贝德福德公爵。根据历史记载,在贞德去世后,吉尔斯·德·莱斯疯狂地迷恋上了炼金术,为了寻求传说中的点金石,不惜囚禁并折磨死了300多名儿童,而这一邪恶的罪行最终也将他送上了火刑架。

吉尔斯·德·莱斯更多地被人们所知是作为蓝胡子或黑魔法师,而非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连环杀手。实际上,在工业革命之前,连环杀手现象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这既是因为当时的记载资料相对欠缺,更主要的是由于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密度较低,人员流动有限,社会以熟人关系为主。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连环杀手的滋生。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人口数量急剧增长,高密度大城市迅速崛起,这为连环杀手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可以说,连环杀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恶果。现代化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也为这些潜在的杀手提供了更多的作案机会和隐藏条件。同时,现代社会发达的媒体传播,又进一步放大了这些连环杀手的影响力,使他们具备了造成更大范围恐惧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88年伦敦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被广泛关注和传播的连环杀手——开膛手杰克。他在伦敦东区的白教堂一带,以残忍的手法连续杀害了至少五名妓女。由于媒体的报道和传播,当时整个英国社会都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同时,由于开膛手杰克始终未能被抓获,这一事件引起了人们持续的关注和探讨,最终成为欧美大众文化的一个独特符号,不断出现在文学、影视乃至音乐作品中。

尽管我们现在将吉尔斯·德·莱斯和开膛手杰克等人称为连环杀手,但实际上,“连环杀手”这一术语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人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来指代这类罪犯,普通人往往对他们充满恐惧和厌恶,而学者们则对他们的犯罪动机和特征充满好奇,并试图对其进行识别和研究。

连环杀手的研究和命名

“我准是在地狱”
——约翰·道格拉斯《读心神探》

19世纪初,德国医生、解剖学家加尔与其学生施普尔茨海姆提出了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头盖骨的外部结构与其内部脑的结构相关,进而认为心理特征与颅骨形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一学说被称为颅相学,尽管如今我们已知其缺乏科学依据,但在当时却备受追捧。

后来,奥地利维也纳的临床医生弗朗茨·约瑟夫·伽尔及其弟子施普尔茨海姆进一步将颅相学引入到对罪犯和精神异常者的研究中。他们经过观察发现,精神病患者和犯罪人的颅相与正常人的颅相存在显著的区别。基于这一发现,他们提出了从颅相学的角度来解释犯罪原因的思想,即探讨人的头颅轮廓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这一研究方法很快也被应用于对连环杀手的研究上。例如,被称为“葡萄牙历史上第一个连环杀人狂”的迪奥戈·阿尔维斯,以及被称为“汉诺威屠夫”的德国早期连环杀手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卡尔·哈曼,在执行死刑后,他们的头颅都被保留了下来,供大量学者进行研究。然而,颅相学并没能发现连环杀手的特征。

但是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犯罪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工具。1940年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神病学家威廉·兰格(William Langer)侧写阿道夫·希特勒,从此犯罪侧写作为一种手段被开始用于研究很分析犯罪分子。20世纪50年代詹姆斯·布鲁塞尔(James Brussel)受命分析了乔治·迈德斯基(又常被称为“Mad Bomber”纽约疯狂炸弹客)的相关资料,并做出一份精准的罪犯侧写。这一事件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极大关注,使他们开始对这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雷斯勒(Robert Ressler)和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等人的积极推动下,FBI成立了一个衍生部门——行为分析小组(Behavioral Science Unit,简称BSU,即BAU的前身)。BSU的成立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犯罪者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以更有效地预防、侦破和应对各类犯罪,尤其是那些涉及连环杀手或复杂心理犯罪的案件。

也正是这个BSU小组,最终创造了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这个词汇,并为它提供了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连环杀手是指一名或多名罪犯谋杀了至少3名受害者,每一起案件之间存在关联性,作案具有固定的“识别标注”,并且在作案期间存在“冷却期”。由此,连环杀手就与短时间内在同一地点进行大规模屠杀的大规模杀手(Mass Killer),以及四处随意杀人的疯狂杀手(Spree Killer)有了明确的区分。

虽然学者们的研究为连环杀手提供了明确的定义,但连环杀手真正成为大众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主要得益于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

连环杀手在大众文化中的传播

“情感是人类动物先祖赐予人类的礼物而残忍则是人类送给自己的礼物” ——莱特医生 《汉尼拔》

最早展现连环杀人狂形象的小说可以追溯到1846年,由英国人托马斯·普雷斯特所著的恐怖小说《一串珍珠:浪漫史》。这部作品后来更被改编为脍炙人口的音乐剧和电影《理发师陶德》。小说灵感来源于18世纪末伦敦震惊一时的“斯温西尔街谋杀案”,情节围绕理发师托马斯·尼科尔斯的悲惨命运展开。原本过着平凡生活的尼科尔斯,因客户拖欠债务而逐渐陷入绝望深渊。在愤怒与绝望的双重驱使下,他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接连杀害并肢解了他的客户。

尽管小说涉及了多人遇害的情节,但其核心更偏向于一个复仇杀人的故事,理发师托马斯·尼科尔斯的行为并不符合典型连环杀手的特征。相比之下,英国作家玛丽·贝洛克·朗蒂丝在1913年发表的小说《神秘访客》中,真正首次将现实中的连环杀手形象——“开膛手杰克”融入作品之中。然而,这部小说并未过多聚焦于连环杀手本身的行为和特征,而是更侧重于书中房东太太的内心世界,包括她对房客的感激、猜疑、纠结以及最终的决断等。

真正意义上描绘连环杀手的首部小说应属阿加莎·克里斯蒂于1936年创作的《ABC谋杀案》。在这部作品中,杀手依照字母表有条不紊地展开犯罪行为,且每次作案后,都会在被害人身旁留下一本ABC铁路旅行指南,指南翻开的那页即为杀人地点。这种独特且精心的作案手法,完全符合人们对连环杀手的经典特征。

在电影领域首部表现连环杀手的作品比小说更早出现,通常认为是1931年上映的,由德国电影大师弗里茨·朗执导的影片《M就是凶手》。该电影是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来,讲述的是20世纪二十年代末发生在德国的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连环杀人案,凶手专门针对小女孩下手,将她们绑架并残忍杀害。这部电影通常被人认为是促成了连环杀手这一类型电影的出现。

尽管这一时期已经有连环杀手的小说和影视作品问世,但是他们的数量相对有限,对流行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发现的连环杀手案例并不多导致的。然而,随着对连环杀手认识的逐渐深入,被发现和抓捕的连环杀手数量显著上升。据统计,20世纪被发现的400多名连环杀手,其中超80%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庞大的现实案例为连环杀手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推动了以连环杀手为主题的作品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些被揭露的连环杀手案件中,1957年侦破的艾德·盖恩案件堪称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桩。该案件之所以令人毛骨悚然,并不在于受害者的数量,更多地在于艾德·盖恩对受害者尸体的变态处理。他不仅用受害者的皮肤制作衣物、灯罩,用头盖骨制成碗具,更有食人以及将受害者器官缝合到自己身上的极端行为。这些令人发指的举动在社会中引发了巨大的心理恐慌和道德厌恶,艾德·盖恩的名字也因此成为了恐怖与邪恶的代名词。而另一方面,艾德·盖恩的恶劣行径催生了两个经典的连环杀手形象——皮脸男和汉尼拔。

皮脸男首次出现在1974年上映,由托比·霍珀执导的《德州电锯杀人狂》。电影中的主角是一群年轻人,他们驾车出游,却意外遭遇了手持电锯、戴着人皮面具的恶煞“皮脸男”,并遭受了皮脸男残酷的虐杀。该影片中的“皮脸男”原型就是艾德·盖恩。这部电影不仅是B级血浆片的经典之作,更是为后续此类恐怖电影类型奠定了基本框架,后世大量B级血浆片都能看到这部电影的影子。而“皮脸男”也成为了影坛上最为著名的杀人狂之一。

汉尼拔则首次出现在托马斯·哈里斯1981年的小说《红龙》中,其创作灵感源也是艾德·盖恩。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哈里斯在这部小说中明确提到了“连环杀手”这一名词,这也是此类作品中首次正式使用这一学术名词。而哈里斯之所以能首次引入这一名词,同他与罗伯特·雷斯勒和约翰·道格拉斯两位专家的深厚交往密不可分。

随后,托马斯·哈里斯又在1988年创作了《沉默的羔羊》,这一次汉尼拔成为了故事中的核心人物而不再是配角。1991年,这部小说被成功改编为同名电影,并一举获得了第64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5项大奖。这使它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随着《德州电锯杀人狂》和《沉默的羔羊》等作品的巨大成功,以连环杀手为主题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连环杀手”这一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