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一个家庭的参军故事
抗战记忆:一个家庭的参军故事
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的一处陵园里,静静地安放着62座墓碑,其中46座属于桂系将士。这些墓碑见证了抗战时期广西狼兵的英勇事迹,也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思念与追寻。
四百英魂的公祭
2024年8月,一个炎热的夏日清晨,陵园的大门早早打开。来自广西的刘亚祥、欧玉阶、张树业三家共10位后人,在两地志愿者的陪同下,开始了这场跨越82年的祭拜仪式。
祭品是特意从千里之外带来的广西特产:三花酒、桂圆、月饼、糖果和茶,还有传统的三牲。这些祭品被整齐地摆放在陵园中央纪念碑前。陵园东西两面围墙上,分别置有33座和29座墓碑,这次前来祭拜的三位将士的墓碑都在西墙面。
这场集体祭拜仪式的促成并不容易。多年来,当地政府、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这些阵亡将士的后人。截至目前,已为11位桂军将士找到了家人,此前已有家庭前来悼念过自己的先辈。
广西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短短一个多月内就动员了10多万人组成军队,开赴省外抗日前线。他们转战华东、华中各省,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随枣战役等重大战役。据统计,8年间广西共征调近100万兵员补充部队和组建新军,出兵数量在全国仅次于四川。
三个家庭的家祭
刘亚祥的孙子、曾孙等4人从广西贺县自驾12个小时来到梁园。在碑前,他们仔细辨认着未被描红的(太)爷爷的籍贯和部队信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份“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线索,直到真正触摸到凹刻的名字之前,都让人不敢相信。
欧玉阶是家中四兄弟的老三。七七事变后,个体的命运随着国土的危亡摇摇欲坠,家家奉行“五丁抽二,三丁抽一”的政策,欧玉阶随之应征入伍。几年后,欧家收到一封远方来的信,由欧玉阶的连长所写,信中提到欧玉阶为国捐躯。因未来得及婚育,唯有的亲人是欧玉阶兄弟的后代。侄子家里珍藏下了当年那封连长书信,由于时间太过久远,纸张已从折痕处破损残缺,勉强能读出:“令男玉階于本年十一月五……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与肥东接壤)……遇敌作战为国捐躯当即齐修衣棺将其尸骸埋葬在安徽合肥……村左侧之田地……”
张树业参军时年仅17岁,阵亡时也不过22、3岁的盛壮英年。或许直到倒下他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个可爱的女儿,因为离家时妻子刚怀孕几个月。“外婆带着妈妈,一等就是八十多年。”外孙带来梁园的,是两个女人的思念。那早已丢失的信中所提“阵亡在安徽”,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寄托。
梁园阵亡的400多位将士,代表着400多个家庭的离散之苦和寻亲故事。每一个故事的叙述,都不是为简单地满足旁观者的探知欲,而是让更多的我们,从旁观者转变成传承者,去铭记这一个个个体故事组成的民族抗战史。
家祭之后,后人们各取一抔梁园的土,代表着英雄父辈留在战场的魂,带其回家。还会有更多后人,来到梁园,安抚那四百英魂。
这些故事,只是抗战时期无数家庭成员集体参军、为国捐躯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无数普通家庭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谱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传承那份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