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雅鲁藏布江畔的史前文明:从石器工厂到天文记录
揭秘雅鲁藏布江畔的史前文明:从石器工厂到天文记录
近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发现了26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其中13处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文化层堆积。这些新发现不仅揭示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古人类的生活痕迹,还可能改写我们对西藏地区早期文明的认知。
4万年前的石器工厂:尼阿底遗址
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海拔4600米的色林错湖畔,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遗址。这是首次在西藏境内发掘的具有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出土大量石叶技术产品,被认为是古人类为获取石料进行石制品加工的场所。光释光测年显示为距今4万—3万年,首次回答了困扰学术界半个世纪的关于西藏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具体年代问题。
更令人惊讶的是,该遗址还出土有似阿舍利石器和勒瓦娄哇技术制品,对于研究西藏西部晚更新世人群扩散的通道提供了重要材料。石叶技术与宁夏水洞沟遗址和西伯利亚多个遗址的勒瓦娄哇技术传统较为接近,且时代相当,因此其石叶技术由中国北方传来的可能性较大。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史前洞穴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
在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大型史前洞穴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海拔约4700米。2018—2023年,该遗址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进行了发掘,共发现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各类遗物万余件,包括石制品、陶片、动物骨骼、青铜器、骨器、铁器等。石制品包括石核、细石核、细石叶、石片和工具等。
该遗址由一字排开的三个独立洞穴组成,对一号洞穴洞口上部地层的碳十四测年表明,该遗址保留有距今近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存。二号洞穴主文化层不晚于距今45000年,甚至可能早至距今80000年左右,为探讨远古人群在极端高海拔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与演化、解决人类最早登上高原腹地、早期现代人扩散路线、动植物资源驯化利用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细石器技术的传播路径
在距今15000年前后,细石叶技术自华北南部向高原地区扩散,经青藏高原东北缘青海湖沿岸、昆仑山口和青南高原,在距今11000—10000年进入高原腹地。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发现了大量细石器时代遗存,包括151号遗址、江西沟2遗址、铜线遗址、拉乙亥遗址、安达其哈、西大滩、野牛沟、下大武、参雄嘎硕等遗址。出土较多石制品、大量野生动物骨骼、用火遗迹、炭化植物食物等,个别遗址还出现陶片,年代为距今13000—6000年,海拔分布在2500—4560米之间。石制品技术特征与华北地区、黄河上游低地区域的“阳原技术”“拉乙亥技术”存在密切关联。这些遗存均为更新世晚期小型猎食群体的临时性营地。
西藏境内细石器遗存分布范围也更广,基本上遍布各地,延续时间长,时代在距今11000—3000年。虽然新发现的细石叶技术地点很多,藏北目前共有40个地点见诸报道,但多为地表采集,仅有少部分遗址进行了绝对年代测定。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出土石制品1100多件,以典型的细石叶技术产品为主要特征,年代为距今11000—10000年,是目前在青藏高原腹地发现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址。色林错LD地点发现大量细石器技术石制品、少量粗砂陶及动物遗存,活动年代跨度为距今6800—400年,是藏北高原腹地第一个有明确地层信息、连续的中全新世以来的人类旷野活动点。
2700年来的木材利用策略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部8处考古遗址出土木炭的系统分析,研究人员重建了遗址周边的木材资源,发现过去2700年以来,在木材资源丰富的藏东南,先民采集的木材种类多样,只在少数遗址显示出对特定木材的选择偏好;波堆藏布流域人群利用的主要木材为当地的果树光核桃(Prunus mira),其他区域则以川滇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和高山松(Pinus densata)为主,显示出木材利用策略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还发现,在气候变化影响下,高山松在先民日常生活中的比重逐渐降低,而川滇高山栎等灌木逐渐增加。本研究第一次对藏东南区域木材利用历史进行了重建,为探讨人类对藏东南的行为适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古籍中的天文记录:史前文明的神秘线索
西藏古籍中记载的天文现象与现代科学发现有惊人相似之处,引发了对史前人类宇宙探索能力的讨论。例如,古籍中的某些天文现象的描述,居然与现代天文学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究竟是巧合,还是这些古老的智慧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洞悉了宇宙的奥秘?
这些新发现和研究不仅揭示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古人类的生活痕迹,还为我们理解西藏地区早期文明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们展示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进一步揭示西藏史前文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