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公布第六批非遗项目名单,多项传统文化瑰宝入选
普陀区公布第六批非遗项目名单,多项传统文化瑰宝入选
近日,普陀区文旅局公布了第六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保护传承基地名单。这些新入选的非遗项目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杰出价值,还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普陀区通过不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传统音乐: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创新
江南丝竹是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音乐形式,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曲调优美,富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此次入选的传承人中,有多位在江南丝竹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家。他们不仅在演奏技艺上达到了高超水平,更在传承和推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统技艺:海派紫砂艺术的匠心独运
海派紫砂艺术是上海独特的传统工艺,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精致与海派文化的创新。此次入选的传承人中,有几位在紫砂艺术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工艺大师。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技艺,更在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上进行了创新,使海派紫砂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统医药:石氏伤科疗法的百年传承
石氏伤科疗法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特色疗法,已有百年历史。此次入选的传承人中,有几位在石氏伤科疗法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中医专家。他们不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更在传承和推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使这一传统疗法得以延续和发展。
民间文学:灯谜文化的智慧结晶
灯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字游戏,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入选的传承人中,有几位在灯谜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他们不仅在创作和解谜方面有着高超技艺,更在传承和推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使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普陀区文旅局表示,将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工作,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市民们可以通过参与相关传习活动,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普陀区文旅局将定期举办各类非遗展示和体验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