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匠心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匠心传承

引用
中国经济网
12
来源
1.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502/01/t20250201_39281376.shtml
2.
http://cq.xinhuanet.com/20240909/61e817c3b48547cb8ff90a0d005f2e1c/c.html
3.
https://cq.cnr.cn/gstjchongqing/20250112/t20250112_527038346.shtml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E%E9%81%97%E9%87%8C%E7%9A%84%E4%B8%AD%E5%9B%BD/61751651
5.
http://www.cqyz.gov.cn/zjyz/lyyz/lswh/fywh/202210/t20221008_11168061.html
6.
http://www.cyjjw.net/pic/2024-12-16/91989.html
7.
https://www.cqnews.net/1/detail/1334134883185524736/web/content_1334134883185524736.html
8.
http://www.news.cn/culture/20250123/0a850a22ca0c46fa9fd04cf6eee8a696/c.html
9.
https://scsqw.cn/scyx/scfy/content_159685
10.
http://cq.news.cn/20250110/5075129f2a1648fb9b5231c7b09b2b70/c.html
11.
http://www.ncnews.com.cn/wh/202502/t20250201_2127803.html
12.
http://www.mingchezhoukan.com/shenghuo/6284888.html

2024年9月,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播出,展现了重庆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魅力。其中,川江号子、梁平竹帘、铜梁龙舞等代表性项目,不仅承载着巴渝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1

川江号子:长江上的千年绝唱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重庆市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特别是经险要的三峡出川,船工们举步维艰。川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川江号子包括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上水号子又包括撑篙号子、扳桡号子、竖桅号子、起帆号子、拉纤号子等,下水号子又包括拖扛号子、开船号子、平水号子、二流橹号子、快二流橹号子、幺二三交接号子、见滩号子、闯滩号子、下滩号子等,因此形成数十种类别和数以千计曲目的川江水系音乐文化。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营》、《桂姐修书》、《魁星楼》等。《拉纤号子》、《捉缆号子》、《橹号子》、《招架号子》、《大斑鸠》、《小斑鸠》等。

川江号子的历史极为悠久,在四川劳动号子中最具特色。重庆、四川自古有舟楫之利,历代史籍对此多有记载。近年来,在沿江两岸陆续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石锚”、东汉时期的“拉纤俑”等文物都印证了川江水路运输行业的久远历史。而川江两岸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船运中的以歌辅工之俗,无论在民间歌谣还是在杜甫、李白等文人的诗歌中都是久用不衰的题材。学术界普遍认为川江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传承历史悠久、品类曲目丰富、曲调高亢激越、一领众和和徒歌等特征。它的存在从本质上体现了自古以来川江各流域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同时,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其发展较 为完善,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随着机动铁船的普及,以人工为动力的船只在一些干流河湾和支流小河中运行,川江号子生存发展的基础开始动摇,加之传承断裂等因素,川江号子面临濒危困境。抢救、保护川江号子,让它在民众中代代相承,对于丰富、发展中国水系音乐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乐文化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02

梁平竹帘:千年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梁平竹帘是梁平区代表性非遗项目之一,其制作技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近年来,梁平区深入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和传承,积极探索“机构+专家+责任保护单位+传承人+社会力量”五位一体非遗保护机制,不断培育和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梁平竹帘传承人牟秉衡等33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校园教育、基地建设等方式,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梁平区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将非遗编入教材、融入课堂、引入延时服务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技艺、举行展演、开办展览等,培养学生非遗爱好者万余名,不断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梁平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模式,找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契合消费者的审美,适应市场需求,推动非遗生活化、产业化和时尚化,让非遗保持崭新而持久的生命力。在“非遗+文创”上,对传统文化和技艺进行“再挖掘”“再创作”,结合时下流行的主题内容、呈现方式,融入非遗元素、符号、故事等,同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非遗传承人等合作,设计开发了梁平竹帘扇、非遗绒花手工饰品、竹编提篮、木版年画茶杯、梁平草把龙摆件、丝绸书籍等文创产品30余种,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游客可感受、可体验的旅游产品。

03

铜梁龙舞:千年龙舞的现代演绎

铜梁龙舞在2025年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惊艳亮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全球观众。铜梁龙舞艺术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是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旨在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铜梁龙舞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重庆十大文化符号,还被誉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铜梁龙舞主要分为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涵盖了火龙、竞技龙、荷花龙等20余种龙舞品种,其套路丰富,律动谐趣,在全国龙舞中堪称一绝。

春节期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铜梁龙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点亮了新春的夜空,成为众多游客印象深刻的年味体验。铜梁龙舞火龙表演现场,匠人们以精湛的技艺,将1500摄氏度的铁水抛向空中,再用木板奋力击打,瞬间火花四溅,犹如万点星辰绽放,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

近年来,重庆市铜梁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国家、市、区和镇街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形成了上百人的传承人梯队。同时,以“龙文化”为主题,铜梁区还大力发展文旅及龙灯彩扎等产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新春佳节期间,以非遗龙舞为主题的演出进一步丰富铜梁区的文旅新业态,激发新春文旅消费的新活力,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庆的非遗文化,如同这座城市一样,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又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从《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的精彩呈现,到各类非遗项目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应用,这些文化遗产正以新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着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