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天鼓:中医养生新宠,告别耳鸣烦恼!
鸣天鼓:中医养生新宠,告别耳鸣烦恼!
“鸣天鼓”和耳穴按摩是两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耳鸣的治疗。现代临床医学证实,这两种方法对主观性耳鸣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鸣天鼓:传统养生与现代医学的完美结合
“鸣天鼓”最早见于邱处机的《颐身集》,是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 双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
- 用食指压在中指上,滑弹脑后两骨36下
- 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骤然抬离,连续开闭放响9下
- 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鸣天鼓”通过刺激肾经和督脉,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的效果。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因此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有预防和康复作用。
从现代解剖生理的角度分析,鸣天鼓时“鼓声”的形成与声音在耳内的传导密切相关。当空气传导途径被阻断时,骨传导可部分代偿,不会产生完全性耳聋。练习时,双手将耳廓完全覆盖,其收集声波作用被大大削弱,因此声波在耳内的空气传导效应大为降低。声音的传导以骨传导为主,食指叩击在枕骨上,由骨传导形成声音。骨传导是固体传声,效果好,我们听到的“咚咚”声,声音响宛如“天鼓”。
据中外健康文摘杂志报道,对35例主观性耳鸣患者的观察发现,通过“鸣天鼓”对其护理30天后,大部分患者耳鸣减轻消失。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对部分神经性耳聋患者施以“鸣天鼓”配合针刺治疗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耳穴按摩: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耳鸣症状
耳穴按摩是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之一,通过对耳朵特定穴位进行按揉、掐捏等刺激,达到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理脏腑的功效。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也是脉气输注的所在,是能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特定点。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在耳廓相应部位会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色、结节、血管充盈、电阻低等。对这些反应点进行相应的刺激,就可以对疾病的病理过程发生影响,促其逆转或消除。
最简单的全耳按摩法如下:
- 先将双手掌心摩擦发热
- 然后先后按摩耳垂、小周天、大周天耳郭腹背两面
- 每次3-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中医对耳鸣的整体认识
中医认为,耳鸣与肾气、湿浊、痰湿等密切相关。国医大师干祖望在治疗神经性耳鸣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用开窍、化痰、升清等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例如,对于湿浊蒙蔽清窍的患者,他采用三拗汤加味治疗;对于痰湿内困的患者,他采用化浊消痰的方法;对于肾气虚衰的患者,则采用补肾填精的治疗方法。
“鸣天鼓”和耳穴按摩作为中医养生的新宠,不仅操作简单易行,而且经过现代医学验证对耳鸣具有显著疗效。对于长期受耳鸣困扰的患者,不妨尝试这些传统而科学的养生方法,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