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巧立国:泰国如何在近代保持独立并逃脱二战战败国的厄运?
以巧立国:泰国如何在近代保持独立并逃脱二战战败国的厄运?
在近代史上,泰国以其独特的外交智慧,在列强环伺的环境中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从19世纪末英法两大列强的博弈,到二战期间在盟国与轴心国之间的巧妙周旋,泰国展现了小国生存的艺术。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个东南亚国家如何凭借"巧"立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保全自身。
自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原本处于独立自主状态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逐渐被远道而来的欧洲殖民者所侵蚀,大多成为了殖民地。以至于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有一种说法认为,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只有三个独立的国家:中国、日本和泰国,并认为它们得以独立存在的原因在于“中国太大,日本太强,泰国太巧”。简言之,中国之所以维持独立是因为国家太大,任何列强都难以吞并中国;日本之所以维持独立是因为国家太强,日本民族自从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便积极采取全面西化的改革方式,最终实现了国家富强的梦想,得以与西方列强并列;而泰国之所以维持独立是因为国家太巧。
尽管泰国实力不足以自立,在经济上受到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处于日本的军事占领与经济奴役之下,但它是近代以来东南亚地区唯一保持相对独立的国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泰国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审时度势,巧妙地周旋于各国列强之间,充分利用各国列强之间的矛盾,不但在二战期间保持了相对的独立地位,依附日本获得了不少的领土收益,还能够在盟军和日本人之间两边下注,成功地逃脱盟军战后的政治清算,甚至还能从日本人那里要来一笔巨额战争赔款,可谓是神一般的骚操作。正如泰国国王拉玛四世所言:作为一个小国,我们赖以保护自己的武器,除了嘴巴,就只有充满智慧和健全思想的一颗心。
二战之前泰国得以保持独立的缘由
自从12世纪末,傣族部落首领叭真在今天的西双版纳一带统一了各个部落,建立了以澜沧江中游中游一带为核心的傣族城邦——景龙金殿国,这是泰国政权的雏形。到了13世纪初,趁吴哥王朝衰落,傣族势力进军湄南河中游地区,建立起属于傣族人的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此时的泰国政权可谓是四面树敌,对周边的缅甸政权、高棉政权和越南王朝都保持警惕,确定了周旋游刃、以巧立国的传统。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欧洲殖民者相继登陆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凭借船坚炮利,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公元1516年,率先来到东南亚地区的葡萄牙和大城王朝签订了第一个条约,规定葡萄牙人可以在阿瑜陀耶城、丹那沙林、墨吉、北大年、六坤等地居住、经商和传教。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英国、法国、荷兰等更多的欧洲国家相继进入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泰国也相继给予他们同样在泰国通商的权利,通过这样做,泰国大城王朝巧妙利用外交均势的思维,使得多个西方国家互相牵制,从而降低了它们对泰国的影响,保护了自己的独立地位。此后由华人郑信建立由傣族人承袭的吞武里王朝也承袭这一国策。但是,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的形势发展特别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发展给泰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到了19世纪中后期,欧洲两大强国英国和法国相继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站稳了脚跟。英国已经控制了缅甸,英属印度和英属缅甸已经与泰国接壤,在泰国的东部,法国人已经吞并了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夹在英法两国殖民地之间的泰国就成为了两大列强垂涎三尺的下一个猎物。
泰国王宫
因此,两国开始逐步加大对泰国的控制力度,1855年,暹罗(1939年前泰国称为暹罗)在英国的外交和军事压力下,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英国人开始在暹罗享有治外法权。条约强制性规定了关税,以及其他不平等的要求。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在1858年强迫暹罗订立了不平等条约。1893年10月,曼谷王朝被迫同法国签订《暹罗条约》,将湄公河东岸的老挝领土划给法国,并向法国赔款300万法郎。泰国已经危在旦夕,随时都有可能被两国吞并。面对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危机,执政的泰国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并没有放弃抵抗,但是采取武力抗拒的手段无济于事,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沦为和邻国缅甸一样的殖民地下场,拉玛五世希望尽可能保持国家主权的相对独立。于是,拉玛五世一方面对英法两国采取缓和态度,不愿意彻底激怒他们,另一方面,又在暗地里挑拨两国矛盾,游说其他欧洲国家普鲁士和俄国,答应给予他们相应的权益,借此牵制英法两国的武力吞并行为。
20世纪初的亚洲形势
虽然泰国是一块大肥肉,两国都不愿意轻易放弃,但综合考虑,为了泰国发动一次战争,又是划不来的买卖。当时的英国《泰晤士报》当时称:“英国无论如何不能在东南亚同法国为邻,现在已经是划清不许法国逾越的那个界限的时候了。”法国也不想和英国直接对抗,于是法国政府向英国当局建议:“维持一个强大、独立的、两边都有明确国界的暹罗王国,使大不列颠领土和法国在中南半岛的领土之间有一个固定的屏障,而这种协议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它可以防止两国之间不然就有可能发生的那些麻烦。”
拉玛五世朱拉隆功
在这样的背景下,1898年,英法两国决定放弃吞并泰国,双方在伦敦签订了《伦敦协定》,该条约规定湄南河盆地为英国和法国在中南半岛上的殖民统治的缓冲区,泰国在自身努力和大国妥协之下保住了自己国家的相对独立。到了一战时期,远离战火的泰国没有轻易表态站队,直到看到战争后期同盟国一方败局已定,泰国才跳出来宣布向德国宣战,泰国于1917年7月22日向同盟国宣战,并且在1918年6月组织了一支1300人的远征军赶赴欧洲,搭上了大战的末班车,借以分享战争胜利的果实,从而以战胜国的姿态收回了领事裁判权与关税自主权。
此后,泰国还成功地加入了国联,并在1939年把国名由暹罗改为泰国,成为二战爆发前亚洲东部仅有的三个独立国家之一。1932年,泰国民党发动政变,推翻了贵族专政,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933年不甘失败的旧贵族势力发动叛乱,陆军部长披汶颂堪迅速镇压了叛乱。1938年披汶颂堪出任总理,泰国迎来了军人政府时期。在军政府统治时期,泰国大力加强军备,在1937/1938财年暹罗的军费就达2600万泰铢,占全国预算总额的1/4。
军事强人披汶
泰国国王
根据形势灵活调整对外政策:泰国在二战期间的生存之道
随着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特别是1940年法国仅在本土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脆败,英国也龟缩回英伦三岛,法国成立了以元帅贝当为首的维希政府。此时的法属殖民地防务十分空虚,泰国趁机要求法国政府归还过去割让的泰国领土,遭到法国政府拒绝,法泰战争爆发,由于法国无法得到来自欧洲的军事援助,在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此时占领部分越南土地的日本趁机介入调停,日本除了对法印当局炫耀武力外,还通过德国向法国本土的维希政府施压,1941年3月11日法泰双方达成一致,5月9日,双方在东京正式签署合约,法国被日本强迫将柬埔寨的马德望、诗梳风和暹粒,老挝的占巴赛西岸河和沙耶武里转让给泰国。泰国由此与日本的关系迅速升温起来。
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泰国开启二战时期“吕布式”操作
日本和泰国的蜜月期好景不长,在成功地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后,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武力入侵,在泰国南方辛果腊和北大年港登陆。当时国家领导人披汶·颂堪火速回到了首都,下令停止抵抗并与日本人达成了协议。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出路就是和日本缔结同盟。12月11日,日本和泰国签订了《日泰攻守同盟》,泰国成为日本的仆从国。
日军进入泰国
《朝日新闻》刊登的日本和泰国签订合约
日本之所以要与泰国结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日本希望以泰国作为后勤基地进攻英属缅甸;掠夺泰国盛产的稻米以及战略物资橡胶;由泰国派出军队协助日本进攻云南。事实上,日本也正是这样做的。1942年1月20日,日本第十五军开始从泰国出发进攻缅甸。与此同时,为了供应太平洋战场,日本开始大量征集各种战争物资,这也为战后精于算计的泰国人向日本政府索要战争赔款埋下了伏笔;1942年5月,泰国得到许可进攻东掸邦,泰军进展不利耗时半年才抵达中国边境,但泰军对云南西双版纳的进攻非常失败。
日军强迫盟军战俘和泰国人修铁路
作为日泰同盟的回报,也是为了安抚泰国,日本决定慷他人之慨,暂时满足一下泰国的领土要求。1943年7月,日本将马来半岛的吉打、吉兰丹、玻璃、丁加奴四州给予泰国,同年10月,泰国在日本的默许下进攻缅甸,将缅甸的景栋和孟板据为己有,泰国的领土暂时得到了扩张。
二战期间,泰国趁火打劫暂时获得了领土扩张,箭头所指区域
但是,以巧立国的泰国人不会轻易把宝压在一方,在看到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军队开始在太平洋战场走向颓势,到了1944年之后败局已定,再加上成为日本盟友后,连年战争让国家财政崩溃,当时的泰国独裁者披汶(又称銮披汶·颂堪)说过这样一句话:“哪一方在战争中溃败,哪一方就是我们的敌人。”这句话不仅是披汶处理外交关系的原则,也是泰国在复杂国际局势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生存法则。泰国政府不得不开始考虑政策如何转向问题。
其实在1942年泰国响应日本号召向美国宣战时,泰国国内有识之士就有不同看法。泰国驻美大使社尼巴莫就宣布反对披汶政府,并拒绝向美国政府递交宣战国书,他也成为自由泰运动的重要领导人,英美两国很重视自由泰运动,专门为他们培养各类人才,并把一部分人派回泰国与国内同志共同配合,此时的泰国当局也感觉到日本大势已去,特别是1944年6月日本东条英机内阁倒台后,泰国各界也逼迫披汶下台,由文官人士宽阿派旺担任泰国总理,自由泰运动的领导人比里帕侬荣成为国王拉玛八世的顾问,自由泰运动开始在军方的默许下得到大力发展,不仅不少军方将领投向自由泰运动,自由泰运动甚至掌握了忠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仅在曼谷地区就有多达1万多人的军事力量。到了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翌日泰国宣布1942年1月25日泰国对英美宣战的宣言无效,并在曼谷发动起义,自由泰运动的反日立场和拥护盟军行为得到了美国的认可,避免了自己成为战败国任人宰割的悲惨下场。
反映自由泰运动的泰国影视作品《日落湄南河》
为了避免盟军的战犯审判,战后的泰国政府通过《战犯法案》,宣布由本国审判战犯,銮披汶•颂堪等十四名高级将领进而被捕。然而不久法庭宣判此法案不得追溯既往,“战犯”旋即获释。
此外,为了进一步取悦盟军,在二战结束后,泰国很识时务地将战争期间占领的缅甸东掸邦和马来半岛领土归还英国,但对侵占的柬埔寨和老挝领土,泰国一度不愿意主动归还,在法国重返东南亚之后,此举遭到了法国的坚决反对,法国威胁此事不解决便不同意泰国加入联合国,再加上美国、法国和中国都劝说泰国归还领土,1946年11月,法泰两国签订协议,泰国最终吐出了侵占的领土。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的英国打算极力清算泰国的战争责任,试图将泰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美国人起到了关键作用,英国人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打算,泰国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向英属马来半岛提供60万吨大米,作为战争赔偿。
但是,精于算计的泰国政府又在战败的盟友日本那里捞回了好处,泰国以战争期间日本征收了泰国大量物资为由,坚持要求日本归还借款,日本对此无可奈何,为了尽快实现战后国家关系正常化,日本人最终做出了让步,1955年日泰两国签署《日泰两国特别日元问题解决协定》,泰国获得了150亿日元的战争赔款,理由是"二战期间对领土和资源的无情掠夺"。
结语
与其他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和地区相比,近代以来的泰国无疑是幸运的,尽管泰国统治阶层也意识到引入西方制度和技术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实力难以与强大的英国和法国等欧洲殖民者相抗衡,泰国不得不采取周旋游刃、以巧立国的国策,在尽量减少对自身的损害的基础上,保持了国家主权的相对独立,成为二战前夕,亚洲东部和南部仅有的三个独立国家之一。
更让人拍案称奇的是,在二战期间,一度与日本侵略者沆瀣一气,狐假虎威,趁机侵占周边国家领土的泰国,时刻关注着二战格局的转变,在日本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内部及时政策转向,通过内部的自由泰运动向盟军纳“投名状”,最终逃脱了二战战败国的身份,避免了战争清算的厄运。虽然这种变色龙式的国家操作让人颇感不齿,但是,对于泰国这样的小国而言,在强权时代,小国总是难以独立掌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活下去才是王道,至于手段的卑劣和政策的反复,并不是优先考虑的事项。
参考资料:《二战中的泰国:从日本帮凶反转为美国盟友》